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农史研究所师生再赴南沙调研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5-05-31浏览次数:18作者: 文/程绎霖等;图/彭德等


    为深入挖掘南沙沙田复合生产系统核心要素与价值加强对南沙生物多样性和近海养殖历史变迁的了解2025511日,南沙沙田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组在倪根金教授带领下前往南沙沙田区及珠江口咸淡交汇区开展实地调研。参加实地调研的成员有农史研究所魏露苓教授、谢萍副教授、杨柳副研究馆员及相关研究生、本科生一行十余人。

1 沙田项目团队观看南沙农业介绍后交流

    团队首先抵达南沙明珠现代农业园。在园区干部冯悦婷老师的陪同下,团队首先观看了南沙农业的介绍片,听取老师对南沙名优农产品的介绍,品尝南沙果蕉。接下观看南沙沙田农业历史陈列,倪教授结合图文展示向同学们介绍当年布展思路及沙田发展历程,并与大家研讨展厅新增的沙田农具。最后参观了智慧农业示范区,了解了无土栽培、自动化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就现代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了科技创新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作用。

参观南沙沙田历史展厅

3 同学们在园内边走边看边听边拍

团队观自动化种植

    第二站,团队前往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南沙湿地调研。南沙湿地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更以其丰富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示范区。在保护干部陈宇佳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乘船逐溪驶入红树林区、芦苇区深处,近距离观察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栖息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候鸟,耳听老师关于湿地建设历史和红树林、鸟类的专业介绍。最后登上湿地最高点四方塔,俯瞰万亩湿地,层林尽染,水鸟飞翔;远眺伶仃洋,咸淡交汇,天水一色。调研了红树林保护现状及鸟类栖息地管理措施,进一步认识到湿地生态保护对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团队乘船湿地红树林和水鸟

员在塔上拍摄湿地红树林和大鱼塘

员与倪教授、魏教授在四方塔上观景后合影

    下午团队抵达南沙十九涌码头,船考察珠江入海口沿岸的渔业及滩涂养殖情况。在咸淡水交汇处,观察水流和混浊的变化,向船老大了解昔日珠江口捕捞与滩涂养殖的史实。夕阳下的珠江波光粼粼,两岸树林郁郁葱葱,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倪教授在考察中指出,南沙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传统生产技术与现代生态理念的结合推动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同时提出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再建第二个广东的今日,加强海洋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8 同学们在渔船上观察

9 倪教授在观察江面水流变化

10 返航中同学们用笑脸表达满满的收获

    此次考察不仅让团队成员亲身感受了南沙独特的湿地风光,更深化了对沙田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团队将结合考察成果,进一步完善相关材料,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本次调研活动得到南沙农业农村局、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大力支持。


初审:彭德

复审:陈志国

终审:王福昌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