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农史团队赴连山、阳山开展农遗调研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5-02-18浏览次数:12作者: 文/郭佳浩;图/王思昊、彭德、杨文楚等

为推进连山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申报工作,以及实地考察阳山洞冠梨产地,农史研究所倪根金教授、杨柳副研究馆员、科技史研究生彭德、王思昊、杨文楚、郭佳浩6人组成调研组赴清远市进行调研。

调研首站是连山,121下午14时,调研组一行抵达连山,便分兵二路展开工作。倪根金教授、杨柳副研究馆员及研究生王思昊直抵县农业农村局,拜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何敏旎和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沈利新,共同商讨加速完善连山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在会谈期间,倪根金教授详细阐述“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新变化,且针对申报表中各项具体内容与何局长、沈副局长进行深入交流。两位局长表示将全力支持团队撰写材料的工作。

1 与县农业农村局何局长交流

2 沈副局长与倪教授深入交流

会谈后,倪教授一行便在农业农村局干部陪同下马不停蹄赶到县文化馆了解连山非遗成果,受到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县文旅体发展中心主任陈艳云和文化馆干部的欢迎。陈主任详细介绍连山有关农耕方面的节庆礼俗、手工技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方面的内容,并表示会根据调研团的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提供相应的材料。两位文化馆干部提供了连山各级非遗介绍的页面连接,并陪同参观文化馆各类普及、培训基地,以及连山壮、瑶的传统民族服服装饰和相应的文创产品。倪教授认为这些具体的非物质遗产均是连山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见证。

3 县文旅局座谈现场

4 调研团队参观连山非遗特色文化展

另一路,研究生彭德、杨文楚、郭佳浩一行在太保镇韦科员的陪同下前往考察太保镇的欧家梯田和黑山梯田。连山是广东梯田最多的县份,欧家、黑山两大梯田地处被誉为“广东岭南屋脊”的大雾山,其中欧家梯田是广东省规模最大、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单块梯田,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梯田”,集中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系统的特征,在农业文化遗产中地位关键。团队成员们通过近距离观察梯田,对其生物多样性、农耕生产及独特农业景观有了更具体、生动的认识。

5 研究生队在欧家梯田调研

6 研究生彭德向太保镇韦科了解梯田开发情况

7 研究生杨文楚实地考察黑山梯田风貌

122日上午,调研组师生出席在连山农业农村局召开的连山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会。此次会议目的是推动各部门达成农遗申报的共识,凝聚力量,以保障申报工作有序开展,县政府办、宣传部、农业农村局、地方志办、水利局、自然资源局、民宗局及太保镇等十几个单位领导出席。工作会由何局长主持,县政府办黎副主任代表主管县领导表态将把申遗作为全县的重点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会上倪老师对申报农遗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讲解,强调该项工作重要性,认为成功申报将会提升连山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有利于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在会上,县农业农村局何敏旎局长再次强调,各部门需紧密协作,积极提供项目所需材料,共同为申遗贡献力量。

8 工作会现场

9 倪教授在工作会上讲解申报材料撰写

10 何局长对会议进行总结

会后,团队抓紧时间进行申遗相关的材料收集。在县史志办温建文主任的陪同下,团队拜访了县文联主席、《鹿鸣》主编李普锋,了解当地有关梯田的书画、诗歌的创造情况。随后团队前往史志办公室县查阅地方史志文献,在此过程中,成员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团队前往拜访县文联主席李普锋

12 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温建文交流

13 团队研究生在县史志办翻阅资料

14 师生同捐赠来的图书与县史志办温主任合影

午后,团队驱车1小时来到大山深处的阳山县黎埠镇界滩村,在阳山农村农业局副局长李妮娜和村委干部的陪同下,对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洞冠梨开展了专项调研。民国《阳山县志》卷十八记载洞冠梨“大于常梨数倍,邑中佳果也”。它的果实硕大,具有果芯细,果皮薄、光滑,肉嫩多汁,味道蜜甜,甘香袭人,抗氧化性强等诸多优点。团队师生当地村干部在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当地干部首先介绍了洞冠梨的历史,近年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洞冠梨原产于与村一河之隔的洞冠村,但近年来在界滩村发展较好。具有近三十年种植经验的果农郭李新也受邀参与此次座谈。座谈中,他也道出了洞冠梨生产面临的多重困境,品种本身对环境条件极为苛刻收益较慢,加之年青人外出打工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等诸多因素都阻碍了种植规模的发展。座谈后,团队在果农郭李新的带领下前往考察了他的两座梨园。在这过程中,果农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其园中七十多年树龄的洞冠梨树,并讲解了梨树种植的技术要点和要求。经果农郭李新介绍,全树周围搭建的竹架是用以固定枝条并且方便管理和采摘,梨园周边设网则能防鸟类等动物对梨的啄食,在挂果期间也会进行套袋保护果实。团队成员也观察到,梨树下的枯枝落叶经过焚烧成草木灰可用以肥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质循环。通过走进梨村梨园和梨农的交谈,团队成员对洞冠梨的生产有了更直观、全面的认识。

15 洞冠梨地标建筑前合照

16 在阳山县黎埠镇界滩村与当地干部座谈

17 倪教授与果农郭李新在洞冠梨园交流

18 研究生王思昊实地考察梨园并拍照记录

19 洞冠梨树下合照

本次为期两日的调研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调研团队的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在调研过程中,乡民也热情配合,为调研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素材。多方的支持使这次调研得以高质、高效进行,将有利于推进地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申报。


初审:彭德

复审:陈志国

终审:王福昌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