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续推进南沙沙田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申报工作,我所倪根金教授、杨柳副研究馆员、研究生彭德、郭佳浩、程绎霖以及本科生刘嘉敏、王晓婷、丘诗桦、刘焕珍共9人组成的师生调研团队于12月16日前往广州市南沙区进行实地调研。
上午10时,团队到达万顷沙围垦历史陈列馆沙田水乡文化体验中心,受到南沙区农业农村局黄宇和万顷沙镇农办曾榕的迎接。万顷沙镇办曾榕带领引导团队进行参观,并向团队介绍了万顷沙围垦历史陈列馆的基本建设历程和陈列概况情况。通过浏览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传统农具、文史档案资料和文字说明等丰富展品,不仅生动、全面介绍了二百年来万顷沙围垦的历史进程及辉煌成就,同时也展示万顷沙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南沙地区发展的缩影。师生们边仔细观看,拍摄相关资料,边与陪同的当地干部交流,了解重要图片、展品乃至展馆背后的故事,为数百年来团队深入了解万顷沙围垦的历史进程及辉煌成就。展馆介绍了万顷沙的发展史,这同时也是一部沙田围垦史。南沙前辈建设拓荒者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在云山珠水的岁月淤积珠江口中围出了万顷沙滩,垦出了万顷良田的奋斗历程,为后人留下了意义深远的16字“围垦历史启示”——“勤耕勇拓、锐意执行、奋袂一众和惟实励新”,彰显了南沙人在艰难困苦中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和谋事成事强本领。
图1 万顷沙围垦历史陈列馆前合影
图2 师生观看围垦历史陈列
图3 与当地干部交流
11时,团队到达万顷沙镇红港村的“渔家傲——红港记忆”展馆继续参观,红港村的何燊花支书热情接待了团队。作为展馆的建设者,简要说明红港村的发展历程后,何燊花支书就向团队详细地介绍了当地传统的生产劳动、疍民居所、疍民服饰、饮食习惯等内容。倪教授就展馆内的各类渔具名称、用途与何支书进行交流探讨。交流中,何支书还提及红港村渔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渔业资源的减少,传统渔业生产的效益远不如外出务工,目前村内仅少部分村民仍在坚持从事渔业生产,与渔业相关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面临消亡,“红港记忆”亟待挖掘和保护,这也是设置展馆等保护工作的出发点。而后在何支书的带领下,团队还考察了村内河涌的独特景观及屋前所系的渔船。
图4 “渔家傲——红港记忆”展馆前合影
图5 学生们观看“红港记忆”展览馆的旧工具
图6 在村中河涌旁讨论河涌的功能及景观变化
下午3时,团队前往东涌镇农耕渔猎展览馆和东涌炮楼展览馆进行参观。农耕渔猎展览馆共两层,一楼以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展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各类传统农具,数量较多,解说规范,其中不少是沙田中独特的农具。二楼展馆内搭建了水乡茅寮,还原了疍家人往日生活和捕鱼的场景。团队向展览馆工作人员了解疍家人民的结婚嫁娶、节庆礼仪等风俗活动。谈及当地的咸水歌时,展览馆工作人员、游船撑船女桃姨还为大家即兴演唱了两段自学的咸水歌,极具疍家风情。
图7 展馆讲解员桃姨为学生介绍疍民传统服饰
图8 倪老师观察沙农田具水窦的模型
图9 认真拍摄沙田农具
图10 东涌炮楼展览馆前合影
下午4时,团队到达大稳村展览馆。展览馆从农业生产、居住房屋、特色美食、文教体卫等多方面展现大稳村的发展变迁,生动体现了当地水乡文化、疍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展馆内展出了数量众多、保存情况良好的农具,倪教授与团队成员就部分农具的使用方法展开讨论。大稳村展览馆内陈列的当地志书也吸引了团队成员的关注,团队通过翻阅这些方志图册,对大稳村及东涌镇的有关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图11 倪老师观看展览馆的农具
图12 认真察看展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图13 收集方志图书中的资料
图14 大稳村展览馆前合照
下午5时,团队到达调研最后一站——东涌印象馆。东涌印象馆分为两层。在一层,通过时间轴、地图,团队直观了解东涌镇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情况。在二层,通过图文、视频,团队学习了解东涌镇的发展规划,感受其人文风情。通过参观,团队更加充分认识到东涌镇的具体建设成就,同时对其未来发展定位形成了更清晰的认知。
图15 东涌印象馆前合照
通过本次南沙的实地调研,师生团队深化了对南沙沙田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为后续推进遗产申报工作积累收集了更多的沙田资料和素材,更开拓了后续工作的思路。
初审:彭德
复审;陈志国
终审:王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