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农史团队赴深圳开展文化遗产考察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4-12-25浏览次数:10作者: 文/彭德等;图/彭德等

20241219日星期四,由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魏露苓教授、杨柳副研究馆员和科技史研究生彭德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深圳市开展以农林为重点的文化遗产主题调研。

1 考察团队与凌道扬侄子凌宏孝在故居合影

    上午10时,团队驱车来到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凌道扬故居,在凌道扬侄子凌宏孝老人和街道工作人员郑成旺陪同下,进入故居参观凌道扬事迹陈列。凌道扬是中国近代林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林学会的前身中华森林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首任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的缔造者之一。凌道扬故居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由凌道扬祖父凌启莲于1902年修建,如今是深圳市龙岗区的不可移动文物。2017年,该建筑在社会各界关心下,改造成一座小展览馆,记录这位伟大林学家与教育家的生平事迹,从他的出生家庭,到留洋求学、回国奉献,活跃于林业与教育事业,记述丰富细致、图文并茂。几位老师在凌道扬故居展览墙前认真观看,不时与凌宏孝先生交流探讨有关凌道扬的历史细节和图片、展品背后的故事。倪教授说,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从中国林学会70周年纪念集中了解到凌道扬事迹,就一直关注有关他的文献和研究,特别是他与广东农林界的交集。看到这个故居展览,甚感欣慰,历史没有忘记奉献者。王教授根据江西老家寻乌凌氏宗族兴盛与凌先生探讨凌道扬家庭的迁徙历史。

2 凌宏孝先生向老师们介绍凌氏家族

3 王所长与凌宏孝交流家族迁徙历史

    中午1时,考察团队来到深圳博物馆,先后观看了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改革开放和深圳民俗文化等展馆,深入了解了深圳从小渔村到如今世界级大都市的发展与蜕变的各个方面,团队尤其注意到馆内展示的深圳疍家民俗文化和当地劳动人民的采蠔、养蠔史,对博物馆方深入挖掘地方民俗的作法深表认同与赞许。

4 倪老师拍摄疍民服饰

5 彭德研究生仔细观看当地建筑历史

    下午3时,团队首先来到宝安区沙井蠔文化博物馆旧馆。馆内负责人黄紫君的热情接待了考察团队。作为沙井蠔民俗文化研究会骨干和蠔民后代,黄女士向团队介绍了沙井蠔品牌形成与发展的前世今生。原来沙井地区的得天独厚环境,能将采苗、养殖和育肥三个步骤集于一隅完成,如今随着填海成陆和工业开发等原因,昔日的养蠔盛况成为记忆,沙井人将养蠔转移到阳江、江门、汕尾等地。展馆不大,却讲述了蠔乡千年历史,展现了历代养蠔技术的演进和成系列的养蠔捕蠔生产工具。团队深入了解了沙井地区采蠔养蠔肥蠔的整套技术流程和工具,对蠔的利用加工历史和技术,特别是1949年后蠔产业发展历程也做了深度了解。

6 博物馆黄女士讲解沙井地区得天独厚的养蠔环境

7 倪老师、杨老师参观博物馆展板

8 黄女士为王老师演示采蠔工具的使用

9 老师们在当年鼎盛时期沙井蠔厂房前留影

    随后,团队驱车10分钟来到沙井蠔文化博物馆新馆进行参观,展馆陈设较新,但展览内容丰富程度反不及旧馆。所幸展览外有晒蠔场可供参观,团队向当地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了沙井蠔的处理与加工、销售等问题,对蠔生长环境的优劣和蠔的品质区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黄女士向考察团队赠送新出的图书《蠔韵深圳》和《蠔乡记事》剪纸明信片。

10 女老师们在新馆主雕塑前留影

11 三位老师观看晒蠔场蠔干

    下午6时,团队来到深圳市幸福双翼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幸福双翼的董事长黄志猛曾是倪老师在江西师范大学带过的84级本科生。四十年不忘师恩,黄总兴奋地与各位老师聊起自己成长经历,介绍如今公司发展的情况,并就当今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问题展开探讨。老师们望着公司大楼旁将要建起的滨海公园,谈及深圳乃至广东四十年来的巨大变迁与发展,沧海桑田,更体会到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农业文化遗产在高度工业化地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12 会面座谈交流

13 黄董事长介绍前海办公楼周边城市发展与景观变迁


初审:彭德

复审:陈志国

终审:王福昌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