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孙显斌莅临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下午四时,孙显斌研究员与我所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王福昌教授、谢萍副教授、余格格副教授在资料室座谈。座谈内容涉及颇广,既包括两所科技史单位的发展历史与过往交流,也谈及作为交叉学科的科技史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图1 所内座谈交流
晚上19点30分,在农史所一楼会议室,孙显斌研究员向我所赠送价值近8千元的《中国科技典籍选刊》(7辑共40册)。为感谢孙显斌研究员的慷慨捐赠,王福昌教授为孙显斌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图2 赠书仪式
随后,孙显斌研究员为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作《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数字化》的讲座。讲座由所长王福昌教授主持,倪根金教授、魏露苓教授、余格格副教授、杨柳副和华南师范大学汪小虎教授和广州大学郭永钦副教授参加了讲座。
孙显斌研究员介绍了数字人文在国际、国内各方面方兴未艾的发展情况,指出这一新兴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人文研究方式的革新,相关学会与期刊的成立更是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随后,他深入浅出地回顾了古籍数字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学者们的智慧与汗水。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双重挑战,孙研究员强调,经典文献的精深博大需要更为高效的整理方法,而典籍数字化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利器,它涵盖了图像化、文本化、本体化三个核心层次,为古籍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在报告中,孙显斌研究员还生动展示了古籍数字化工程的实践成果,特别提到了由李铎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数据分析中心团队与中华书局携手打造的“资治通鉴分析平台”。该平台功能强大,不仅实现了全文增强阅读、本体标记与导航,还提供了检索、全景分析、人物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事件—时间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古籍研究的效率与深度。
图3 讲座现场
目前,古籍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已完成约30万条典籍目录数据的结构化、规范化处理,线上可视化查询及分析系统也已设计开发完毕,为学者提供了便捷的数据加工、检索统计及类目演化分析等工具。
报告尾声,孙显斌研究员对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前景进行了乐观展望,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是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包括古籍OCR技术、自动句读标点、命名实体标记等在内的智能化技术,将助力构建古籍整理研究的智能化平台,推动古籍研究向理论化、工程化、基础设施化方向迈进,特别是在知识库建设、文本语义分析等领域,将开启古籍研究的新篇。
提问环节,孙老师针对数字人文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和利用AI等话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充分交流。
图4 同学提问
讨论交流一直持续至晚十点,同学们仍感意犹未尽。
图5 合影留念
初审:彭德
复审:陈志国
终审:王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