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农史团队赴南沙开展沙田遗产调研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4-11-07浏览次数:63作者: 文/彭德;图/彭德等

为推进南沙沙田文化遗产挖掘和申报工作,1014日,由我所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杨柳副研究馆员、研究生彭德组成的工作团队前往广州南沙区就沙田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进行专题调研。

1 团队考察宝昇农场

上午九点,考察团队抵达南沙区宝昇绿色生态农场,受到农场技术专员樊宝星和南沙区农业农村局黄宇先生的迎接,樊先生向考察团队介绍宝昇农场多年来番石榴生态培育和新科技应用的情况,石榴园以挖沟起畦的方式进行种植,便于疏水排灌。他着重介绍了积累起来的虫啃增产法,该法通过虫啃可使一枝上结出多果,保证产量。倪教授还用口述访谈方式了解到该农场的许多新颖的种植方式,如保留一定杂草作为可视生态指标;放河口咸水入田调节土壤酸碱度达到增甜的效果;用无人机喷水打下冬季冻霜等。期间,考察团队还与南沙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沙田土地管理的同志交流,详细了解南沙区田地利用情况和当地农业帮扶政策。

2 樊先生介绍番石榴虫啃增产法

3 团队与樊先生和农业农村局技术干部交流

第二站调研,团队在黄宇先生来到带领下来到区内的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养殖面积一度达到6800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草鱼养殖基地。公司综合管理部梁晓霞女士带领调研团队参观了公司企业文化馆并详细介绍了诚一公司的历史成就与主营方向。倪教授、王教授对该公司的养殖鱼种颇有兴趣,并深入了解了该公司“1+6”生态养殖模式和智慧渔业系统支撑水产养殖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四化管理”模式的运营机制。中午团队在公司食堂用餐,品尝了该公司自产咸淡水养殖的鲜美鲩鱼。

4 团队老师听取企业发展介绍

5 王老师向梁女士咨询生态养殖模式

午饭后,考察团队立马赶往郑炳才黄油蟹有限公司。听取公司负责人郑炳才有关优质黄油蟹养殖的介绍,他说优质黄油蟹的生长条件非常苛刻,而南沙地处咸淡水交汇处,水质干净,有利于雌青蟹转变为黄油蟹,形成壳薄、肉多,味美的良品。20221月,“南沙青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考察团队对公司在养殖塘定期施放茶麸的做法颇感兴趣,这个油茶榨油后的残渣物,具有杀虫、杀螺、杀菌和清洁水塘的作用。倪教授指出把茶麸作为清塘剂,晚清时沙田区就有记载。

6 郑炳才向团队介绍青蟹养殖经验

二点四十分,团队来到南沙区政府,与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梁云尘、农业管理科科长廖继立和黄宇同志座谈交流。双方磋商了南沙沙田复合生产系统申报的具体细节,并就遗产地核心区域的选定和申报书提交时间节点进行了深入讨论。梁总表示自己刚接手相关工作,需要更详细地了解农遗的相关信息。会中会后团队向梁总等同志分享了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相关政策条例的制定经验。

7 团队与梁总讨论工作安排

8 倪老师与农业农村局干部交流

下午四时许,在南沙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刘景业高级农艺师的陪同下,考察团队来到广州宇翔香云纱文化有限公司。进入生产场地,一大片晒场映入眼帘。草地上铺着一幅幅的长条状丝绸,这是香云纱晒莨的步骤之一。公司负责人郭子文和吴鉴标引领团队先后参观了公司薯莨购置区、泥塘、丝绸仓库、网红直播间、浸莨水池、过泥车间、成品仓库等区域。两位同志为团队细致讲解香云纱从丝绸到成衣的关键步骤,薯莨、塘泥的选用,过泥、晾晒的技术要求,毫不藏私。团队成员还就染整器械与工艺、薯莨种植与辨别技术、销售方式与渠道等问题与公司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9 观看薯莨并交流其产地和利用状况

10 观看晒莨环节

11 倪老师、杨老师观察现代过泥器械

12 郭总介绍不同类型香云纱产品

下午六时,考察团队来到东涌水乡风情街。首先参观美仁有囍——水乡风俗文化馆,听取馆内员工介绍了水乡风俗文化馆的功用和运转流程。随后,在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南沙区作协原主席何霖带领下,参观青砖黛瓦,斗拱飞檐的水乡风情街,特别是水上婚礼的举办场所。一路上,何先生滔滔不绝介绍东涌镇历史和南沙水乡婚俗这个著名的南沙区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对他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大为赞赏。何先生还邀请团队到他的工作室查阅资料,交流双方水乡文化研究体会。何先生向考察团队赠送他和南沙专家撰写的图书十余种。

13 工作人员介绍水乡风俗文化馆的婚礼服务

14 观看水上婚礼台并听何先生介绍相关故事

15 倪老师、王老师参观东涌文史办藏

这次南沙调研虽只有一天,但跑了多个地方,是一次收获良多、高效率的调研。

初审:彭德

复审:陈志国

终身:王福昌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