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走进彩云之南的茶世界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茶山、茶园、茶道、茶村与茶企考察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3-12-18浏览次数:743

云南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古茶树林众多、茶业生产悠久、茶路贸易兴盛和茶文化丰富多彩。世居的傣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与古茶林形成生态、和谐的林--人关系。为了对云南茶叶,尤其普洱茶历史与文化有更深了解和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124-8日,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和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组成由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为领队的考察团队,成员有谢萍副教授、杨柳讲师、吴理清博士、研究生李淑洁、彭德、黄小莉,奔赴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进行茶山、茶园、茶道、茶村、茶企考察。

1 考察团队在那柯里茶马古道合影

4日下午,考察团队考察的第一站为普洱市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小镇。那柯里村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当地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马帮文化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考察团队在同心乡工作人员杨双萍的陪同下,沿着茶马小道参观了普洱绝版木刻版画展、土特产品一条街茶室“高老庄”、百年老店“荣发马店”饱经风霜的风雨桥、茶马古道遗址、马跳石等自然、人文景观,听取女士对古村历史、植物、农产和风貌的介绍。在“高老庄”茶室,考察团队边品尝各种茶叶边与店老板就云南茶文化进行交流。在这里,倪老师发现铁制牛铃,过去在海南、广西和昆明考察所见均为木制牛铃,从此,牛铃也成为这次考察一大关注点。

2 考察团队与杨双萍(左2那柯里村头合影

3 行走在昔日茶马帮走过的商道上

4 2008年习总书记考察过的“荣发马店”合影留念

5 发现铁制牛铃

12月5日上午在宁洱县文旅局干部康庭晖的陪同下,考察团队驱车来到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困鹿山贡茶历史悠久,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镇建立了贡茶,精选最好的春芽女儿茶,供朝廷使用,至此,云南产的普洱茶成贡茶中的新宠。先生现场为考察团队介绍古茶园丰富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和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古茶树,带着团队观看茶王树、茶后树团队也深入古茶园种植技术和采摘加工方式。此前村民居住在古茶园里,呈现“寨在林中,茶在寨中”的格局。现在行走茶园,两旁是无尽的茶树和飘来的云雾,宛如进入茶的王国

6 考察困鹿山皇家古茶园

7 王福昌教授等与康先生(右2)交流

8 考察团队与康先生在困鹿山茶王树前合影

下午考察团队来到普洱市图书馆,调研组兵分两路行动,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研究生彭德前往古籍书库查阅资料。其余人则留在地方文献书库翻阅相关资料。其中馆藏丰富的茶资料和新收集的民间文献给考察团队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升级改造,旁边的普洱市博物馆无法参观,留下遗憾。晚上的时间不容浪费,师生考察了宁洱(亦即昔日普洱城)夜市,了解当地热带物产和古城风貌,感受边陲小城的发展变化。

9 在普洱市图书馆查阅古籍和地方文书

10 师生在地方文献室查找资料

11 了解不熟悉的热带农产

6日考察团队澜沧县文化馆李益东老师陪同下考察了位于澜沧县的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一处由古茶林、茶园、森林和少数民族传统村寨构成的不断演进的文化景观李益东老师拉祜族葫芦文化研究专家,调研在前往景迈山的车上就开始了,听取李老师关于拉祜族民间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造物造人”的讲解,深感生物多样性在拉祜族历史和文化中的体现和影响深远

12 车里对李益东老师(左)进行拉祜族历史文化访谈

景迈山考察第一站为澜沧县惠民镇根村老达保村,该村是一个以快乐著称的拉祜族村寨。考察团队李老师引导下首先考察了村寨布局和民居风貌,李老师介绍,传统的拉祜族干栏式民居二楼住人,一楼放杂物饲养牲畜近年来通过传统房屋修缮、道路硬化等工程,村寨面貌改善,原本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的一楼现在大多停放新时代的小汽车其次,参观村中的拉祜族展览室,了解拉祜族的衣食住行和宗教习俗。沿着寨小道前行,随处可见葫芦,询问了李老师知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然而吸引考察团队目光的还是道旁的耕具作坊,这里展示了拉祜族传统生产劳动的各类工具,竹筒既可以作为引水灌溉的农具,也可作为驱赶老鼠的工具;竹竿上系挂铃铛放在村寨或者农田,可以用来驱赶麻雀等鸟类,拉祜先民的生产智慧实在令人倾佩。

13 在勐根村老达保拉祜族村头留影

14 在有数百年历史的木梯上合影

15 倪教授在观察驱鸟的农具

16 拍下竹竿上系挂铃铛的驱鸟工具

时间紧迫,只能与美丽的拉祜族村告别,赶往下一个考察点——景迈山遗产价值展示宣教中心。考察团队受到景迈山古茶林管理局周天红副局长热情欢迎,首先观看了关于景迈山茶林、森林、村落三位一体的宣传片。随后中心吴泽艳讲解员结合展览为考察团队详细介绍茶的起源、传播、谱系。宣教中心展示内容丰富,其中展示的傣族、布朗族传统民居从一代到三代的历史演化。通过展览,考察团队对这个内容上是农业遗产、类型上是文化景观的全球第一例茶主题世界遗产有了一个整体性认识。参观后,周副局长与考察团队进行座谈,介绍普洱人民13年来的艰苦申遗历程和景迈山古茶林的基本概况,指出景迈山世居民族采用因地制宜的林下茶种植方式,形成林茶共生、人茶共荣的茶文化景观。倪教授代表团队对周局和管理局热情接待表示感谢,祝贺普洱在茶方面荣获双遗产。双方还就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广泛进行了交流。

17 考察团队集体观察景迈山茶区沙盘模型

18 查看形状各异的牛铃

19 周局长(左1)与考察团队座谈交流

快速后,考察团队在李老师的带领先后赶往景迈山布朗族的两个传统村寨——芒景村芒洪大寨、翁基老寨考察受到景迈芒洪监督委主任周天华的迎接,在他的引导下,首先考察了芒洪大寨国保建筑——佛寺八角塔,随后参观布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住房多为两层结构的竹楼,楼下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王福昌教授好奇家禽家畜是否会爬上楼,周主任为众人解释,鸡鸭狗等牲畜可以上楼,但如果猪爬上楼的话表示这户人家会有厄运发生。芒景村,考察团队还重点观察那棵被称为“蜂王树”的50米高的古榕树,枝繁叶茂,层叠横亘的枝丫上,密密麻麻的挂着70多个蜂巢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景迈山的奇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20 众人观察神秘的八角塔

21 周主任讲解布朗族传统建筑特色

22 与芒洪大寨居民边饮茶边交流

23 “蜂王树”树上的蜂巢

考察团队接着走进翁基老寨,首先观察布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物——寨心每个村寨中央位置是寨神居住的地方,民居建筑围绕寨心布局布朗人将寨心作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在这里行集会、祭祀等活动。大家还注意到布朗族民居屋顶上带有“一芽两叶”标识,这是当地民族独特的茶树崇拜,与傣家屋顶竖立牛角存在差别。村寨里植物丰富,百花盛开,家家户户必备煮茶工具,满寨茶香四溢。师生们辨识植物,访询村民,品尝佳茗,了解当地茶叶生产与销售情况。

24 留影寨心

25 仔细观察香料——千层塔

26 访谈村民

27 打卡美丽布朗族村寨

大平掌古茶林是景迈山规模最大的古茶林之一,也是今天考察第五站。在这片古茶园里能明显看出植被的分层。茶园最高层为直刺天空的乔木,中间一米至五米多高的是茶树,最底层的是匍匐于地表的草本植被是景迈山典型的“林下茶”种植方式在茶园中考察团队不仅领略了高大的千年古树、茶魂树、茶王树还意外发现了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Visc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

28 观察“林下茶”种植方式

29 发现了新奇的东西——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

30 考察团队与李老师在又一棵茶王树前合影

景迈山考察的最后一站为糯岗(干)老寨,这是最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最好的景迈山傣族古寨,全村有94栋建筑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旱傣村寨被漫山遍野的茶树包围,考察团队沿着村寨道路前行,走过一栋栋屋顶有水牛角装饰、屋旁种植花卉门前挂着一串串香蕉的傣族民居。最后登上半山观景台,在茶楼边饮茶、边交流、边腑视古寨。夕阳西下,饮烟袅袅,宛如一幅人间仙景。天黑考察团队在景迈山农家小院品尝当地布朗族美食后,便起程赶往西双版纳,开始下一轮的考察工作。

31 走进糯岗老寨

32 傣族古寨民居点赞

33 傣寨茶楼远眺

34 以傣寨做背景

7日,农史师生早饭后出发前往版纳热带植物园考察,途中在当地司机的建议下考察水傣古寨曼扫景,这是个女性为尊的寨子,在寨中傣族女士小玉热情导览下,考察团队对这个澜沧江边上傣族村寨的经济生活、民居建筑和民风民俗有了初步了解。团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这个傣族村寨在物质生活上明显进步。

35 考察团众人参观傣寨

短暂考察后,考察团队便直奔今日考察的目的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这个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家5A级景区。团队首先参观荫生植物园,是一个收集和展示观叶、观花、地生和附生植物的专类园。主要收集和展示了风梨科、蕨类、姜科、天南星科、苦苣科植物等约600种。考察团队重点考察了凤梨科和姜科植物,对生物的多样性一再发出赞叹。随后团队来到南药园和百香园,找到多味熟悉的南药和香料植物。虽然已近冬季,但地处热带的百花园和奇花异卉园仍然群花争艳,引人驻足留影。

36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门前留影

37 研究生们用手机软件识别植物

38 研究生在观察藤本植物

39 寻找高良姜

在景区简单解决午饭后,考察团队来到园区中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该馆是中国唯一系统介绍热带雨林及其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设有热带雨林厅和民族森林文化厅两个展厅。热带雨林厅内展有包括果品、各类植物药品、野生动物在内的地区性热带物产和诸多美洲热带雨林的珍贵木材。民族森林文化厅对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各民族做了简单介绍,并对其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器具展板的方式进行了展示。展厅内丰富的武器、农具、乐器和五花八门的地方食品、药品、医学的展示颇具民族特色,让考察的师生颇有收获。

40  这个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不能错过

41 来个实操

42 研究生仔细观看热带雨林厅展品

最后,考察团队乘坐园内观光车前往东游览区,途中所见大量橡胶林,有已割过的,也有还未割胶的。来到绿石林景区,师生先后观看了绞杀榕、树瀑布等生态现象。兰花山峰林缭绕,王福昌教授兴致颇高,一举登上望江亭,东行攀至情侣峰,俯瞰澜沧江水。及至出园,师生均感到园中植物种类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所得颇丰。由于时间紧张,热带植物园史馆和蔡希陶纪念馆来不及参观,留下遗憾。

43 行走热带林中

44 与“树瀑布”景观同框

45 王教授登上望江亭

傍晚,西双版纳州政协社法委主任张志勇、滇西大傣医药学院院长贺磊、西双版纳州茶协会秘书长余文进在景龙园会见了考察团队,并共进晚餐。张志勇主任着重介绍西双版纳茶文化、茶产业的发展,倪教授则介绍团队研究工作,特别是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双方就加强在茶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达成了共识。餐后,张主任带考察团队来到勐腊县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马哲峰的工作室——饮闲茶堂,与马先生进行交流。马先生向考察团队详细介绍了自己近年田野调查的经历,讲述其对旧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研究成果。倪教授肯定马先生的扎实田野调查,就材料搜集等方面与马先生交流,并对马大使田野调查中一手材料的整理出版表示期待。晚上考察团队还来到了告庄澜沧江星光夜市,深入感受当地以傣族为代表的民族风情和旅游业的发展。

46 考察团队与张主任(右4)、马先生(右2)交流

47 师生在星光夜市考察木制商品

8日一早,农史师生便在西双版纳州政协社法委罗鑫副主任、州茶协会余文进秘书长和勐海县政协社法委苏伟主任等的陪同下来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国家大叶茶树种质资源圃(勐海)进行考察。茶叶所副所长刘本英博士带领团队参观种质资源圃,内保存收集以大叶茶为主的茶树种质资源1916份,是世界最大的大叶茶资源活体保存基地和世界茶树资源基因库的重要基地。2021年,“国家大叶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成果获授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随后参观茶马古道馆,对勐海明清以来茶商历史和贸易有了进一步认识。

48 考察团队与当地干部在资源圃合影

49 刘本英副所长为考察团队介绍大叶茶种质资源圃实验茶树

50 在复建的近代勐海茶商旧居

第二站是勐海茶厂调研,勐海茶厂始建于1940年,是云南最早成立的机械化、专业化制茶企业之一,今为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下属茶业公司。在公司副总经理牟启娅陪同下,考察团队参观了集茶厂历史、产品宣传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博览馆。在这个呈现茶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馆里,可见大益集团重视历史讲述,视勐海茶厂为自己的前身,坚持以普洱茶为核心,建立科研、种植、生产、营销与文化的全产业链。另三楼的科普教育展馆融入了诸多科技元素,展示方式多样而内容通俗易懂,颇有新意。

51 倪教授与王教授核查勐海茶厂英式揉捻机年代

52 牟启娅副总为介绍普洱经典“大益”75727542

53 考察团队为勐海茶厂光荣历史和灿烂成就点赞

用过哈尼族民族餐后,考察团队来到勐海陈升茶厂(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这是一个集普洱茶种植栽培、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与弘扬茶文化于一体产业链完备的现代化专业企业。受到公司副总经理温铁流等茶企干部热情接待。考察团队先来到二楼,观看陈升茶企的宣传片和听取办公室主任对茶产业园区的介绍。接着温总带考察团队参观茶厂展厅,了解陈升号茶企获得的各项荣誉。最后在一楼品茗座谈时,温总以亲历者身份详细介绍了创始人陈升河先生、茶厂发展历史和生产现状,言语中深刻表露出自己对茶产业和所在茶企业的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一群敢拚的潮汕人在彩云之南开拓普洱茶的创业史。

54 听取厂办主任对企业发展的介绍

55 观看陈升茶厂的各式普洱茶品牌和荣誉牌匾

56 温总向考察团队讲述陈升河先生创业史

第四站是南糯山勐海茶厂旧址。在当地干部陪同下,考察团队驱车来到建在大山上的昔日茶厂,1940年爱国茶人范和钧和张石城在此创办了佛海试验茶厂,开创云南工厂化制茶先河。目前包括始建于抗战时的几栋厂房依然保留在,但生产早已停止,厂区只保留了主体建筑和部分老旧产茶工具,包括晾晒、烘干、揉捻等器具,以及少量的发电、变电设施。勐海县格朗和乡女村书记介绍说,大益集团近年开始重视对茶厂旧址活化利用,规划对旧址进行复建,用以安顿各旧机械,建立博览馆,以更好讲述企业行业历史。倪教授看后,建议利用茶厂旧址,多征集实物,打造工业遗产,与普洱市茶文化遗产建设错位发展。

57 考察南糯山勐海茶厂旧址

58  观看厂内残留的制茶设备

59 商讨茶厂旧址保护利用

最后一站是考察南糯山古茶园和半坡老寨茶王树南糯山是云南省六大茶山之一,山上有古茶树40亩,树龄均在300800年之间,世界上最古老的古栽培型茶树公认产生于此。在州县政协干部和勐海县格朗和乡刀海杰副镇长等干部陪同下,考察团队沿着山径小路前行,漫坡漫野都是茶树和不时出现的林中茶舍,终于到达半坡老寨茶王树旁。据称,该茶王树已历时七百余个春秋,如今依然生机勃勃,茶香四溢。宾主在古茶树旁围坐饮茶,此次考察每到一地都品茗,成为规定动作。女支书边煮泡茶边介绍茶园管理和茶叶销售状况,使师生对茶农生计有了具体认识。最后,考察团队和当地干部茶王树前合影留念。

60 再见茶树连理现象

61 品尝南糯山古茶园的茶

62 茶王树前合影

考察团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目标,众人日均行走上万步,深入茶山、茶园、茶道、茶村与茶企实地考察观茶、悟茶、品茶,可以说每走过有茶的土地,都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感悟对茶的历史、茶的生产,对林茶共生、人与森林,以及茶山世居民族均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此次考察能高效优质进行,还要感谢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文旅局和政协社法委等单位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云南农业大学杨春和老师,以及张志勇主任、高建春主任、周天红局长李益东先生、罗鑫副主任、余文进秘书长、牟启娅副总、温铁流副总、康庭晖先生等众多当地干部和群众给予的无私帮助和热情接待。

(责任编辑:彭德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