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晚,我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梁家勉学术讲座系列”邀请了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潜伟教授莅临学院作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明清时期的铁业组织”。本次讲座由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主办,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农业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承办。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王福昌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人文与法学学院魏露苓教授、杨品优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杨柳等老师,以及本院科技史、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历史系本科生和林风学院、外国语学院、水利与土木学院的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一 潜伟教授作报告
图二 王福昌教授主持报告
潜伟教授首先指出,历史上我国的金属冶炼及铸造、锻造技术长时间领先于世界,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与西方块炼铁—块炼渗碳钢截然不同的技术体系。到了明清时期,不仅技术上有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官办与民营冶铁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钢铁生产与贸易中心,如河北遵化、山西泽州、陕西华州、江苏苏州、浙江武义、安徽芜湖、湖南湘潭、广东佛山。潜伟教授向台下师生展示了近年来他与他的团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的大量与铁业组织发展相关的碑刻和铁器铭文。
图三 潜伟教授展示铭文照片
通过研究这些碑刻与铭文,可以看到明清时期随着行业内的分工和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制铁行业中的生产组织更加专业化,字号名称也趋向于具体化,特别在清中期以后的很多字号趋向于标明其性质,分别以洞、窑、炉、号、行来代表采(铁)矿、采煤、冶铸、销售、货栈。潜伟教授讲道,“行”受官府控制,用以完成官方的采办和各种苛捐杂税。“会”则是民间自愿组织,起源于神会而与行业信仰及其庙宇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不同阶层的利益而分化。钢铁行业组织的发展连接了古代和近代,融合了官方和民问,同时也沟通了城市和乡村。
潜伟教授丰富而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所有师生,讲座环节结束后,会场掌声热烈。主持人王福昌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认为潜伟教授及其团队做的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和对碑刻与铁器铭文的收集整理研究,非常有启发性。
图四 潜伟教授与学生互动
图五 学生积极提问
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潜伟与同学们就铁业与广东地区的环境、政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抑制不住与潜伟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的渴望,在台下找到老师继续提问。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的开展对于开拓学术研究的视野,增强投身科研的热情有着重要意义。
图六 讲座后同学们积极向潜伟教授请教
潜伟教授简介:
1972年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执委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为冶金技术史、工业遗产、科技与社会,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冶金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数十项。出版《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炼铁记:古代冶铁竖炉复原与模拟试验》等著作4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责任编辑: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