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孙小淳教授,应邀为我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梁家勉学术讲座系列”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科学思想的比较”。讲座由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倪根金教授主持,学院副院长赵艳萍副教授、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王福昌教授、陈志国副教授、杨柳老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汪小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杨柳老师和本院研究生、本科生近1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1 孙小淳教授作讲座
图2 讲座现场
孙小淳教授首先讲述了天文学与农学两大研究领域的重要关系,并从“李约瑟难题”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要话题,提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不是真的缺乏‘求真’精神呢?”等问题,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其次,孙小淳教授对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斯“轴心时代”理论的特征、社会背景、结局、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并对比了这一时期中西方对于科学问题的思考。他认为,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思想家对于万物本原、宇宙秩序、人的身体等科学问题都提出了思考,但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孙小淳教授肯定了古代西方的逻辑思维,也阐明了东方的类比思维和关联思维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孙小淳教授简要阐述了人类对历史的神话描述到经验描述的过程,提出历史不是固化的,而是随着当代人对过去的一次次重新认识而不断变化。讲座中,孙小淳教授强调,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自信,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西方把握话语权的时代,更不能迷信“西方中心论”。
图4 学生踊跃提问
孙小淳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座环节结束后,会场掌声热烈。主持人倪根金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认为孙教授的讲座知识涉猎面广,很好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深刻启发了大家的思考。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向孙小淳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本次讲座的看法并并提出一些疑问。对于同学的提问,孙小淳教授都能耐心解惑,进一步讲解问题,使有所困惑的同学们都豁然开朗。
图5 会后合影
图6 孙教授与同学们的交流
最后,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了孙小淳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并与孙小淳教授进行合影留念。此后,很多同学意犹未尽,来到台下与孙教授进一步讨论,孙教授也热情不减,继续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疑惑。据悉,此次讲座是借助我校科学技术史学位点自评估专家评审会的宝贵机会,由人文与法学学院主办,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农业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具体承办。讲座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开拓我校科技史研究的学术视野,而且对于增强师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小淳教授简介:
孙小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万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64年12月出生,江苏溧阳人。1984年、1989年先后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200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2009—2015任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著有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1997)、主编Astronomy Across Cultures (2000)、《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2009)等书。发表《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宋代改历中的"验历"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等百余篇学术论文。曾任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DHST)执委、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委。
(责任编辑: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