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农史师生赴三水整理农具和调研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3-03-15浏览次数:118

 3月9日,由农史研究所王福昌教授与科技史研究生林继龙、杨瀚、杨梦诗、李淑五人组成农业历史调研团队,前往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展开调研。此次调研活动共计两天,主要分为整理农具调研两个部分。

 9日上午,调研师生驱车来到三水区南山镇碧桂园万亩智慧农业园。该园是佛山市三水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的核心项目,由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与三水区政府合作建设。2023年1月,该园与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一到目的地,农史师生就忙了起来,把之前从收集的农具逐一贴上标签、测量、登记和拍照。整个过程紧张有序、认真细致,务求准确和科学。比如测量禾桶围(收获农具)时,为避免损坏,只能使用特殊的办法测量。又如李淑结同学对木制锅盖进行修复。

图一 师生整理农具

图二 师生测量农具

 整个整理工作持续了一天,直到日落时分,方才结束一天紧张的统计工作。在返回住处的路上,师生路过一片麦田,于是特地下车考察,实地感受。清风袭来,麦浪阵阵,斜阳西下,一片美景,尽收眼底。

图三 师生合影

图四 王教授在麦田

 10日,农史所师生考察南丹山森林公园、北江大堤、芦苞涌、三水区博物馆和思贤滘。农史所师生首先前往南丹山森林公园,此园位于佛山市三水区,是华南地区少有的原始次生林。师生一行人沿着崎岖山道上山,一路上茂密丛林、斑驳光影、潺潺溪涧,如影随形,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到清脆的鸟鸣,一洗昨日工作的疲劳,缓解了生活的压力。行至山顶,漫步玻璃桥,感受现代科技与自然山水融合之美。仰俯天地之间,纵情于山水之中,我们“感慨系之”。

图五 师生在南丹山森林公园

 11时许,我们来到北江大堤和芦苞水闸。芦苞水闸处于芦苞镇北江与芦苞涌的交汇之处,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调节北江进入芦苞涌的水量,使芦苞涌成为黄金航道,防患北江洪水。第一代芦苞水闸由外国工程师修建,采用英式闸门,分七孔,2005年芦苞水闸重建工程动工,新闸设计标准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图六 师生登上北江大堤眺望北江

 中午1时许,师生参观三水区博物馆。该馆是国家三类博物馆,属于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师生一行人参观了三水历史展厅和农耕文化展厅。巧合的是,农耕文化展厅展出的农具,有部分正是昨日师生们一起整理的同类农具,如泥鳅笼、禾桶、鱼笼、渔网、独轮车。随后师生馆内的纪元塔,登顶遥望,三水美景尽收眼底。略有遗憾的是,馆内的贝丘遗址因故未能开放,给这次调研活动留下些许遗憾。

图七 参观三水区博物馆

图八 三水区博物馆内纪元塔

 博物馆出来,师生一行人前往江根村,考察著名的“三江汇流”的思贤滘。三江汇流指的是西江、北江、绥江三江,考察中发现“三江汇流”并非三条江河直接汇流到一个点。事实是绥江汇流入北江,再是混合绥江水的北江入西江,且北江也不是完全汇入西江,一部分北江走东平水道而入海。另外三江汇流的流向也不固定,主要根据西北江水位高低决定:西江涨水,则水流从西南流入东平水道,北江涨水反之,这种自我调节水量的现象,可见自然之力的神奇与奥妙。另外,“三江汇流”处还有五显古庙和龙头拐等景物。

图九 三江汇源处石刻

图十 “龙头拐”龙眼树

 总的说来,此次调研收获颇丰,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师生们不但完成对之前收购农具的整理,得到一批准确数据,为今后的展出和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参观当地博物馆、水利设施,自然景观,既加深了对岭南地区农耕文化的认识,又提高了对水利工程和自然之力的重视度,感受到了人与水、人与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可以说完全不虚此行。

(责任编辑:冯学林)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