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农史师生赴中山三乡采集传统农具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3-02-20浏览次数:116作者: 文/黄小莉;图/彭德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种正当时。2月17日,由农史研究所所长王福昌教授、倪根金教授与科技史研究生彭德、黄小莉师生四人组成传统农具采集团队,前往中山市三乡镇寻找、采购岭南传统农具,助力三水农耕文化博览馆建设。

 采集团队首先抵达广东古物重要集散市场三乡镇,在巨龙古玩城,开启了寻“宝”之旅。一行四人首先来到古物店——得浴居,受到店主陆老板及其女儿陆女士的热情接待,陆老板是一位古物爱好者,在收集古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同时也兼收旧农具。倪教授、王教授在陆老板、陆女士陪同下认真察看店中散落各处的传统农具,比较其异同,勘察其破损状况,同时与早年从事过农业生活的陆老板就店内古农具的名称、制作、使用功能等进行深入探讨,了解市场中的传统农具收藏情况,向研究生分析当地传统农具的特色。

图一 与陆老板讨论破损农具的功用

图二 找齐了

 随后,在陆女士的陪同下,采集团队来到大桥北街蔡女士家,在堆积如山的旧物中找到并购买了十几种心仪的传统农具。下午,采集团队又回到巨龙古玩城,对已开张的古物店逐店搜索,又发现数件需要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其中在闫姓老板的北方人店,采集小组购买了苏东坡曾在岭南推广的插秧、拔秧工具——秧马,运输秧苗的秧船等。

图三 找到了,堆在下面

图四 北方的,还是南方的

 此次行程虽只有一天,但收获颇丰,采集了谷风车、水车、犁、泥钊、砻、插秧船、打谷桶、秧板、谷耙、米斗等数十件传统农具,涉及种养等领域,关联生产、加工等环节。这些老物件都是岭南农民祖祖辈辈使用并流传下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农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每一种农具都浸染着历代农民的汗水,凝聚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业智慧。此次采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统农具与农耕文化的理解,领略岭南农耕文明的特色和风采。

(责任编辑:冯学林)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