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由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魏露苓教授和科技史研究生彭德组织的农史团队一行四人前往南沙区,考察当地沙田复合农业生产系统并与南沙农业农村局领导交流。
上午9时许,农史团队抵达南沙区政府,受到了来自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荆茂团,副局长蔡美露、王青峰的热情接待。双方就南沙沙田复合生产系统内涵和核心保护区范围深入交换了意见。倪老师指出沙田是岭南地区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可能说沙田开发的历史就是珠三角发展的历史。作为大湾区几何中心和沙田典型地区的南沙,在工业化大发展、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的今日,保护好沙田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和迫切性。蔡局表达了区领导有关遗产保护与建设用地可能冲突的担忧,希望重点将南沙沙田的部分耕作技术用于申报,尽量减少保护区与未来用地之间矛盾。倪老师理解地方政府的关注,建议加强双方的沟通,寻求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统一,尽可能结合区内原有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核心保护区。重在保护传承,不贪大求多。倪教授、王教授与王青峰副局长具体讨论了农遗核心保护区的选址与打造,并决定立即对几个适宜可用的选址进行实地考察。
图一 调查团队与南沙湿地公园管理人员合影
座谈之后,在区生产科陈剑锋先生的陪同下,调研团队来到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的南沙湿地公园。作为广州市最大的湿地公园,该园总面积有10000亩,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调研团队在湿地公园钟先生的引导下,重点考察了沙田排灌系统和湿地公园二期,前者重点了解了源于传统的沟涌二级排灌系统;后者考察了其用于开发观光旅游、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薯地蕉林与养殖池塘。在番薯种植区,调研团队饶有兴趣观察起垄覆膜种植方式,对这种既合符沙田水土特性,又加入现代农业技术的古老种植方式击节叫好。在香蕉种植地,调研团队在感叹沙田高畦深沟生产技术精妙之处同时,也对香蕉种植和管理中的一些传统技艺的运用肃然起敬。在养殖池溏,观看了正在进行晒塘的处理,塘干泥肥,传统做法与现代科技很好地衔接起来。在调研中,当地干部还反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沙一带的小虎麻虾和新垦莲藕极具特色且十分出名,有的且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后来随着南沙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这些良品种养面积都明显缩减。倪教授也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万顷沙近二十涌满目蔗田的壮丽景观。大家深感保护沙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图二 在大堤上探讨沟涌二级排灌系统
图三 察看番薯起垄覆膜种植方式
图四 师生考察香蕉林中的高畦深沟
图五 与湿地公园技术员探讨香蕉古今种植技术
下午1点,调研团队在陈剑锋先生如数家珍的介绍下考察南沙渔业产业园高新养殖技术示范园。重点调研了健康养殖渔业水环境建设和鱼菜共生系统,观看稻鱼共生绿色高效生态循环系统与净水植物介绍,了解工厂化水产种苗培养和陆基-池塘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点赞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联想到古代岭南地区的稻田养鱼和葑田技术。在这个实验室与养殖场无缝结合的创新基地,倪教授、魏教授、王教授都强烈感受到上述新技术除有现代智能、基因等新科技的加持外,也有岭南古代农业智慧的传承。
图六 陈剑锋先生介绍下产业园高新养殖技术
图七 稻鱼共生绿色高效生态循环系统
图八 了解陆基-池塘一体化循环水种殖
3时许,调研团队驱车来到南沙原珠江农场的沙田种植区,极目远望,伴随高畦深沟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一片绿油油的私家果园。深入果园,可见其种植方式,既有香蕉林与番石榴带、木瓜带、枇杷带间作,又有果树下又套种芥菜、萝卜、猪乸菜、藠头、生芋头、大薯等作物,同时树下饲养鸡、鸭等家禽和放养蜜蜂。呈现出立体农业、复合农业的生产特点,反映出传统沙田农业种植中的生态智慧。三位教授对沙田中保存传统生态农业成份如此丰富、如此普遍感到大为兴奋,并访谈一位在枇杷林下套种生姜的七八十岁的老婆婆,了解其种植技艺,可惜老人太地道的土话不容易听懂。
图九 抓拍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
图十 田头访谈正在套种的老婆婆
最后一站,三位教授来到一户周姓农户家,进一步了解当地生态种植情况。周姓二夫妇承包3亩地,形成高畦深沟,基上有塘的土地利用方式,池塘养家鱼,塘上架瓜棚,径垂百香果;地上间种番石榴、杨桃、香蕉、火龙果等果树,树下套种芥菜、猪乸菜、大薯等多种作物,尤其饲养家禽家畜十分丰富,目光所见就有鸡、鸭、鹅、肉狗和肉鸽。果菜叶、杂草喂鱼禽畜,鱼禽畜粪便肥田,有的家禽还可帮助捕虫。体现了良好的循环、生态经营。除听取老农的经营介绍,调研团队还对园中的生产农具进行了了解,并在农户指引下到附近五金店采购三把沙田农具而归。
图十一 倪教授向女主人了解种养结合、立体经营的情况
图十二 农户的基塘多种经营
图十三 王教授向男主人了解沙田农具使用功能
夕阳西下,调研团队才恋恋不舍离开南沙沙田。“这一趟沙田调研,收获很大”,倪教授如是说道。
(责任编辑:冯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