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梁家勉农史学术沙龙”活动第一期于在农史研究所一楼会议室顺利举办。沙龙活动由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策划主办,本期主题聚焦“明清域外植物的引进与传播”,由农史所退休教师魏露苓教授担任引言人。沙龙活动由农史所陈志国副教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农史所所长倪根金教授和副所长王福昌教授,科技史专业在读研究生以及部分历史系本科生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一 学术沙龙活动现场
沙龙活动一开始,先由魏露苓教授就明清域外植物的引进与传播问题进行讲解,引出要讨论的话题。魏露苓教授首先介绍了深藏在我们身边一些典型的主要域外作物,从作物命名上看一般带有“胡”、“番”、“洋”、“海”、“西”等字样的作物,大都是在不同时期从域外传入到中国经驯化栽培的植物。其次,魏露苓教授讲述了著名的苏联植物育种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指出中国、西亚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是地球上的三大驯化作物中心。再次,魏露苓教授提出要确认这些域外作物由何人以及在何地驯化出来,一则是要借助孢粉、稻壳等考古证据,二是要看这种作物有没有其野生种,三是要看有没有相关作物记载。复次,魏露苓教授还讲述了域外植物入华的主要途径是草原丝路、海上丝路以及中印缅甸道。并以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的《明清时期外来植物引入澳门考》文章为切入,围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间点,分析了玉米、花生、白薯等20多种域外植物入华的途径与传入时间。最后魏露苓教授还分享了她利用古农书讨论有关岭南花果中域外植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提醒同学们在使用古籍文献探讨作物传播变迁过程中要注重考证辨析。
图二 魏露苓教授开场引言
在魏露苓教授引言结束后,随即进入了精彩的师生大讨论与提问环节。首先,倪根金教授以番薯、木薯为例,提出在明清域外植物传播史的研究中应该避免陷入单一化思维的陷阱,传播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历史过程。其次,王福昌教授指出域外作物的传播与引入中国有一个本土化和再本土化的历史过程,同时提出农史研究需要突出自己的研究特色,结合前沿的研究思潮,与历史学其他学科进行对话。其他参会同学也就域外作物的传入途径、名实考、品种界定等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热烈的讨论,将整个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主持人陈志国副教授就本次学术沙龙做了总结,提出未来的作物史研究应在继承前辈扎实的农业科技史研究本位传统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的视野,秉持大历史观和全球史的视野推动和深化域外作物史的研究。
图三 参会同学积极发言
图四 王福昌教授(左)、倪根金教授(中)、陈志国副教授(右)在解答问题
本次梁家勉农史学术沙龙活动的开展,是深化研究生科技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为研究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不仅活跃了学术研究的氛围,提高了研究生对农史研究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思辨意识,开拓学术研究视野。
(责任编辑:冯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