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素称百粤群山之祖,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山内物种资源丰富,有藤本、草本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中草药即有11240种,唐代就形成著名“药市”,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曾在此修行炼丹、著书讲学30多年。是科技史学者,特别是道教史研究者向往并考察之圣地。
为了满足对炼丹术颇有研究的广西民族大学容志毅教授的考察心愿,在农史研究所倪根金教授率领下,容志毅教授、刘玲娣教授、许老师和研究生叶纳贤等一行五人组成考察组于12月1日赴惠州市罗浮山对著名道教遗迹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博罗县政协副主席、罗浮山景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张文斌先生、罗浮山景区游客中心副经理张敏霞女士、冲虚观李运安道长对考察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陪同考察。
考察组首先参观了葛洪博物馆,目的在于对罗浮山历史,特别是葛洪的生平和成就有个较全面地了解。博物馆共有三层展厅,馆名由屠呦呦亲笔题字。展示集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手段以及300余件历史文物为一体,主要展示葛洪夫妇生平事迹及其对医学的贡献,内容从内科疾患到外科疗病、瘴疠防治到免疫疗法、针灸推拿到养生之道,包括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灵感来自葛洪的中医药学著作《肘后备急方》。当年具体负责博物馆筹建的张副主席给考察组讲述了一组组文物、展品背后的精彩故事。
图一 调研组在葛洪博物馆前合影
图二 参观葛洪博物馆
图三 张副主席与容教授交流
考察第二站为罗浮山草药及纪念物。穿过悠悠林道,惊叹于野蛮生长的“过江龙”之后,调研组兴致勃勃来到青蒿治疟之源景点,零距离观察、感受青蒿植株。同时参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浮山百草油历史文化长廊,了解罗浮山百草油及其传统制作技艺及蕴含的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感受罗浮山古代“药市”的余泽。
图四 零距离接触青蒿植株
图五 容教授拍摄百草油传统制作技艺及其药材原料
考察第三站为冲虚古观。这是罗浮山最重要的道教建筑,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观内至今还留存有葛洪的许多遗迹,如葛仙殿后有葛洪建造的丹灶,观内还有一个八角形的水池,是葛洪的“洗药池”。据载,葛洪时常为民采药,这池便是他洗药草的地方。最神奇的是观内的“长生井”,据说是葛洪炼丹时取水所用,这口井长年不枯,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
图六 调研组在冲虚古观前留影
图七 容教授在葛洪“洗药池”遗迹前瞻留影
调研第四站是黄龙古观,其前身黄龙洞是晋代葛洪罗浮西庵孤青故址。其主体建筑为三清殿和三师殿,其中三师殿筑有一个大平台,凭栏远眺,东江、田畴尽入眼帘。在有研究生学历的李运安道长陪同下,考察组一边观看黄龙观的主体建筑风貌,一边听道长讲述黄龙古观的历史、掌故和黄龙观建筑特色。李道长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黄龙观具有点港澳宗教建筑风味,并应倪教授邀请,介绍了罗浮山护林碑刻的分布与存废状况。
图八 李运安道长在黄龙观前讲解
考察最后一站是增城的何仙姑家庙。落日黄昏,调研组驱车返回途中特意转到增城的何仙姑家庙。该庙是为祀奉八仙中唯一女性何仙姑而建,相传始建于唐朝,清咸丰八年重修。内有仙姑殿、庙顶仙桃、仙姑井、三忠、八仙堂等景点。特别是生长在缺土少壤的瓦背屋脊上的百年桃树,更引起考察老师的关注。
图九 容教授在何仙姑家庙前瞻留影
罗浮山之行,时间虽短,但大家对罗浮山道教遗迹、葛洪事迹、青蒿植物及何仙姑家庙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站在历史现场,治道教史的容志毅教授、刘玲娣教授,以及李运安道长之间交流更有亲切感和针对性。容志毅教授在考察中还对景区建设提出设立葛洪炼丹演示的建议,以丰富罗浮山景区道教元素和浏览内容。受到当地关注。
(责任编辑:冯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