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农史师生赴英德市调研麻竹笋历史与产业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21-08-15浏览次数:396作者: 文/叶纳贤;图/冯学林等

 麻竹笋乃“蔬中第一珍”,具有鲜嫩、爽口、笋味香浓的特色。英德市是麻竹笋重要产地,有“中国麻竹笋之乡”美称,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为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历史时期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考释与综合研究》和英德市《西牛麻竹笋生产利用的历史研究专项》的工作,2021年8月10日-11日,农史研究所所长倪根金教授率研究生冯学林、叶纳贤一行三人赴英德市开展麻竹笋历史与生产调研。

 10日上午,调研组来到英德市麻竹笋核心产地西牛镇,在镇政府农办工作人员钟文浩先生的陪同下,调研组来到西牛镇立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从事麻竹笋种植栽培、加工销售多年的专业户刘旭东父子进行访谈。在刘旭东父子带领下,调研组还登上金竹村竹山头,实地考察麻竹笋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态势。

图一 调研组在刘旭东父子引导下考察竹林

图二 调研组查看麻竹笋生长态势

 据刘旭东父子介绍,麻竹笋喜生长在土层松厚的石头山。其浑身是宝,除笋部外,叶片宽大、韧性好是包粽子的最佳选择,市场价卖到7元一斤,竹身出浆率高,市场价460-470元/吨,而竹苗则卖到2-3元一个。市场需求促进麻竹笋的种植生产,改革开放以来,西牛人不断完善种植技术,施用粪肥。绿色种植,从以往输出种苗到目前在外包山种植麻竹,带动了麻竹笋种植技术的传播和麻竹笋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更全面了解麻竹笋的种植历史、栽培技术和产业发展,当日下午,调研组在西牛镇政府与当地麻竹笋生产商开展座谈会,与会人员有老农业技术员钟卜健、鸿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伙敏以及源丰农副产品加工厂负责人李育平。会上,受访人员以亲身经历,介绍了近30年来西牛镇麻竹笋的发展历史、种植技术和加工产业。既看到了这个完全靠自身内在动力成长起来的地方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成就,也感受地方微小型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举步维艰的困难。

图三 调研组与生产商开展座谈会

 访谈结束后,我们驱车前往李育平老板的源丰农副产品加工厂,李老板的介绍下,观看了新鲜麻竹笋加工生产全过程。从麻竹笋种植栽培的山头到麻竹笋生产加工的厂房,我们看到了麻竹笋从地里到餐桌的变化,对麻竹笋有了一个全方位、形象的了解和认识。

图四 调研组参观源丰农副产品加工厂

 11日,调研组先后到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英德市史志办、英德市档案局、英德市博物馆、英德市文化馆和英德市图书馆进行走访和查阅资料。在农业农村局,主管麻竹笋产业的农业农村局李奕业副局长就麻竹笋产业发展历程、加工短板破解和产品品牌打造,特别是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可能,与倪教授调研组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品牌建设实现麻竹笋产业强镇强市,从而造福人民。在英德市史志办,倪教授调研组与当地史志专家领导就麻竹笋历史资料挖掘亲切交换了意见,并获赠一批相关资料。

图五 调研组访谈英德市农业农村局李奕业副局长(中)

 图六  调研组在英德市史志办调研

图七 调研组在英德市档案局查阅

 中午,调研组利用共进午餐时间就英德麻竹笋历史文化访谈了政协英德市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林超富等人。作为“英德文史通”,林主席长年奔赴英德乡镇田野考察,潜心案头查阅古籍,编写出十多本关于英德的人文历史的专业著作。并在他主讲的英德电台《富哥话英德》栏目,讲述英德麻竹笋的故事,吸引了不少英德听众。诚如倪根金教授评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才能全面、透彻了解一件事物的演变历史。

图八 与林超富副主席交流英德麻竹笋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冯学林)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