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倪根金:农业文化遗产亟需保护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9-01-24浏览次数:71作者: 广州日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28字的节气歌就汇聚了一年的农时智慧,聪明的中国人在农耕历史上引领着农业科技的潮流。

倪根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古国,我们的祖先可以说在农业方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科技成就。我们的古代农业科技是走在世界的前面,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说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而且不断地改进,到唐代创造出了曲辕犁,也叫江东犁,后来这个犁传到世界,对世界犁的改进起了很大的作用。

悠久的农耕历史发展到今天,有相当一部分的农业智慧已经称得上农业文化遗产。

倪根金: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历史上创造并且延续到今天,包括人与自然协调、技术和知识体系在内的农业生产系统这类遗产,这类遗产是有一些特征的,具有这些特征才能把它视为农业文化遗产。第一点它要有悠久性,这个遗产至少要存在一百年以上;第二点是它延续到今天还在运用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性,对当前的农业发展还有一些帮助;最后一点是这个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濒危性,意思是这些遗产在逐渐消失,所以需要抢救。

倪根金教授在接受采访

广东虽然自南越王之始便有农耕文明,并独创了不少类似桑基鱼塘的农业生态系统,但却鲜有被收录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倪根金教授实在是感到遗憾。

倪根金:广东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而且很有特色,有很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具有领先地位。但是广东到现在只有一项入选了中国重要文化遗产,我觉得广东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政协提案,呼吁广东省要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比如增城的荔枝、乌榄等作物的种植已有很长的历史,它们都是广东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宝藏,也都有被收录进中国重要文化遗产的条件。

增城荔枝栽培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书和申报书

倪教授和他的团队当然不会任由这些农业文化宝藏随着时间消逝。早在6年前,他们已经开始为增城荔枝的栽培文化系统定下保护和发展计划,并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倪根金:因为有前期的扎实工作,所以增城政府才会邀请我们,来承担增城荔枝栽培文化系统的申报工作。首先是由县或者市的农业局去组织申报和提供材料,然后由省农业厅批准,接着推荐到农业部,再由农业部组织专家评选,最后公布一般是每年的三月份。各地要把申报书和保护规划书交到农业部,通常在六月份就可以评选完。

倪根金教授对农业的兴趣,是本科时读到竺可桢关于国土整治的文章开始的。毕业后虽然在金融领域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心头仍放不下对农业的热爱,终于全身心投入到农史研究中。

倪根金:从13年就开始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我们下乡村走田野,确实是辛苦一点,但我觉得走进田野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因为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些活生生的历史文物,看到的时候会兴奋,所以我觉得虽苦有乐。

研究农史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在收集传统农具的时候,免不了走到偏远的农村,与当地的村民打交道,其中便发生了不少故事。

倪根金:因为我们学校正在筹建农业博物馆,我负责广东农业历史和华南传统农具的层面,所以我带着我的团队,还有学校博物馆筹建办的同志,去海南去广西还有广东各地收集农具。在这个收集农具过程中,我感觉还是得到了一些农民的支持,但是也有不太理解的,有的说你来收农具了,就立马坐地起价,抬高原本不要那么贵的农具的价格。

倪根金教授在介绍踏犁

华南农业大学正在筹建农业博物馆,收藏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岭南地区农业文明的特色文物,展示农业的发展历程,倪根金教授作为筹委会的一员,搜集到了不少罕见的传统农具。

倪根金:这里的农具除了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犁,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且具有华南地方特色的农具,比如说这个踏犁,它主要是在石灰岩地区使用,用于石头较多的地方来起土种植作物。这个是广西现在还保留的,根据文献和出土的一些模型判断,可能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

在倪根金教授看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学者努力外,政企之间的合作更是重要。

倪根金:像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文化局文化厅主管,并且还有专门的负责机构,所以这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虽然农业文化遗产是放在农业厅农业局,但是没有这个对应的机构来负责,这就影响到一些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和开发利用,比如广东,它这方面的工作都好像是临时性的负责一下,没有专门的机构,实际上要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还是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机构来负责,而且还要懂得一点农业文化遗产知识的官员来负责。我们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既是来保护我们的古代农业文化,传承古代的农业文化和成就,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来源:

倪根金:农业文化遗产亟需保护_广州日报大洋网(包含视频)

http://news.dayoo.com/guangdong/201901/17/139996_52458322.htm


(责任编辑:冯学林)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