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来我所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8-12-01浏览次数:93作者: 文/曲静,图/刘安壕

2018年11月25日晚,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史》主编王思明教授到访我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食物变迁与动因分析”为主题,为我所师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为农史研究学术沙龙第五讲,由华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处、人文与法学学院主办,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承办。出席的嘉宾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乙丹教授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魏影副教授。农史研究所副所长王福昌教授、赵艳萍副教授,学院魏露苓教授杨柳老师余格格老师,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陈志国老师以及科技史农村发展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讲座由所长倪根金教授主持。

学术沙龙现场

倪根金教授主持学术沙龙

王思明教授从事农史研究多年,本次讲座围绕原始社会的食物结构、农耕畜牧文明时代的食物来源、食物的变迁发展等方面展开。首先,王教授指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重,形成了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他认为中国农业亦有“四大发明”:稻、豆、丝、茶。其次,王教授梳理了小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常见粮食作物在饮食结构中的变迁。再次,王教授介绍了外来食物在历史时期命名的特点以及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最后,王教授着重析了食物变迁背后的动因:(1)“民以食为天”,寻求充足而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们的第一要务;(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物种类、空间和时间的差异配置有助于抵御毁灭性自然灾害,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3)环境亲和的有机农业传统;(4)吃得更营养、更丰富的生活动力;(5)南北交流、汉少融合、东西交汇是丰富中国食物原料重要推力。

王思明教授进行讲座

王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师生就报告内容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获益匪浅。

讲座的最后,王福昌教授根据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对讲座进行了评述,他认为王思明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史料丰富、还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为农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王福昌教授进行评述

附:王思明教授简介

王思明,农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学科首席专家、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主编。因学术成就,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