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丰富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的传统农具藏品资源,国庆假期期间,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倪根金教授、研究生刘安壕等一行3人赴汕尾市古农具和乡村社会调研,他们深入汕尾山村和渔港,了解和采集当地特色农具和渔具,以丰富我校农业博物馆农具展厅藏品资源。
10月2号,调研组首先来到陆丰市大安镇新寨村、石寨村,考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并向村民了解当地古农具存留情况;大安镇叶书记、陈副书记接待了调研组,并详细介绍大安的农业历史与特色农产“粒大肉厚质白”的大安蒜头和叠种技术。接着,调研组来到西南镇安书村、上筶村,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到村头下地头、走家串户实地调研该村的古农具,当地村民向调研组展示了榨糖石、石磙、钉锄、耒等农具20余件,调研组向村民介绍我校古农具征集方式,并与有的村民达成初步捐赠意向。下午,调研组来到了东海镇养蜂器具生产大户江浙家中进行访谈,双方共同探讨了近代以来广东养蜂产业发展史和特色,观看了江家生产的蜜蜂巢础产品,也即人工蜂巢。通过访谈,调研组对近代养蜂的三大蜂具——人工蜂巢、活框蜂箱、分蜜机等演变历史和形制有了更为具体、深入的了解。
调研组在大安镇石寨古村落访谈老村民
倪根金教授与大安镇书记叶振文交流
调研组在西南镇安书村察看村头的榨糖石具
在西南镇上筶村倪教授爬上农家阁楼收集农具
刘安壕研究生在检测旧风车的质量
观看江浙家生产蜜蜂巢础的模具
3日,调研组一行来到汕尾市城区东涌镇的东涌民俗文化馆,这是由东涌籍的香港企业家——“世界玩具眼珠大王”黄瑶捐资5000多万元建成的广东省建筑规模较大的民办民俗文化馆。文化馆不仅用12通“民生民俗图”浮雕配诗展现东涌民俗和劳作场景;而且通过收集到的生产、生活实物和几十座由民俗雕塑大师曾海生先生雕塑的农、渔、盐业生产人物和生活人物,突出展示了东涌镇传统的农作、渔作和盐业生产技术与工作场景,特别是所展示的浅海闸箔渔法、闸壳作业法和敲板捕鱼法,地方特色鲜明,有助于对当地渔业生产历史和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调研组在东涌民俗文化馆考察当地特色农具
在思考敲板捕鱼法的原理与操作要点
在二天的调研中,调研组还了解到陆河县螺溪镇五星祠堂有一个私人办的农具陈列馆,同时获得一些传统渔具收藏者的信息,为进一步收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次调研行程紧凑而富有成效,还要感谢陆丰龙山中学刘副校长和汕尾市政协黄科长的帮忙联系、协调和支持。
(责任编辑:冯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