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纪念严敦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时间:2017-12-20 来源: 科学人文在线 作者: 王渝生
 

 

导语
今年是著名数学史家、科学史家严敦杰先生(1917——1988)诞辰一百周年。严敦杰先生是中国数学史现代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研究方向为中国数学史和天文历法史,旁及其他科学史和科学史学史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通过严先生的高足王渝生先生的文章一览严先生的生平,感受严先生的崇高风范,一方面寄托我们的深切怀念,一方面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严敦杰(1917——1988)

  览斯行状

严敦杰,字季勇。1917年11月1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早年父母双亡,幼失怙恃,生活上备受艰辛。1931年就读于家乡秀州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中国处于危难之际。严敦杰深受一位历史教员的影响,勤奋学习,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1934年,17岁的严敦杰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其中有《注音字母语原考》和《郑和下西洋考》等。1935年,他的数学论文《立体反形的研究》在校刊《秀州钟》上登出,同年并完成了他的第一篇数学史论文《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1935年,严敦杰在秀州中学高中部毕业,为生活计,考取上海中华书局职员训练班任实习员,1936年正式在编辑所作校对工作,并业余从事中国数学史的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后,严敦杰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辗转到了重庆,于1938年在重庆民生实业公司会计处任办事员。其间许多手稿毁于战火,但他仍挥笔不辍,发表论文。20世纪40年代初,严敦杰的工作为著名中国数学史家李俨(1892——1963)所注目,他们开始通信讨论学术问题,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平均一个星期一个来回。现在严敦杰的遗物中还保存有李俨的信件700多封,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1943年,严敦杰考取重庆中央大学数学系,兼职上学,课余时间全在图书馆中度过,一年多时间,硬是把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从头至尾浏览完一遍,从中搜集中国古代科学史料。这一年他就发表了12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历法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技通史、科学史文献学和科学史学史等。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这些都标志着严敦杰在科学史研究方面进入成熟阶段,其时年仅26岁。

 

抗战胜利后,严敦杰回到上海,在中国石油公司会计处任副管理师,仍以业余时间从事科学史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严敦杰先后在上海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财务组、天津燃料工业部器材室财务科、北京燃料工业部经理司财务科、北京石油工业部财务司制度组等单位任财务组长、副科长、科长等职,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工作,同时业余进行科学史研究。

1956年,严敦杰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结束了他20 年来业余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历史,时年39岁。195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李俨任室主任,严敦杰任学术副秘书。同年,严敦杰还兼任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秘书,为新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1958年,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专门刊物《科学史集刊》创办,著名科学史家钱宝琮任主编,严敦杰任副主编,负责日常工作。该刊物至1966年共计出了9期,登载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对此,严敦杰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浩劫。研究工作停止了,严敦杰“重操旧业”,当起了会计,至今大家都难以忘怀他在临时担任这一工作期间随时都可以找他报账和他把工资送到职工家门的情景。1970年,全体研究人员被“一锅端”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劳动,严敦杰也未能幸免。致使他在农村摔折了腿,造成终身残疾。

1975年以后,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扩建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76年打倒了“四人帮”,严敦杰虽年近花甲,却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他不分昼夜地努力工作,热心培养青年,多次为所内青年同志开科学史资料课,还把几十年积累的数学史资料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别人。

1978年,严敦杰晋升为研究员,并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数学史研究生。他执教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科学史概论”和“科学史文献学”两门课程,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科学史博士。

1980年,严敦杰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同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还担任了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珠算协会常务理事、《数学通报》编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1982年,《自然科学史研究》创刊,他担任主编。同年,他频繁出访国外和出席国内各种学术会议,终因劳累过度患脑血栓而半身不遂。病中他仍坚持写作和培养研究生,发表著述三四十篇(部)。1985年,中国数学会50周年年会上曾向严敦杰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从事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50年,为数学会的发展壮大,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隆重集会,纪念严敦杰从事科学史研究工作50周年。199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纪念严敦杰学术论文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探胜》一书,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作序称“严敦杰先生与自学成名的华罗庚容可相提并论”,“论成就则是可与李俨、钱宝琮鼎足而立”,对严敦杰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

1988年12月23日,严敦杰旧病复发,抢救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享年71岁。

  宗彼长风

1978年,严敦杰作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数极少的几位研究员之一,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数学史研究生。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和中国科技馆馆长的王渝生,就是他指导的第一位研究生。严敦杰执教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科学史概论”和“科学史文献学”两门课程,同时又为数学史研究生开设“中国数学名著选读”和“世界数学史”两门课。他讲的课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听了使人觉得左右逢源,大开眼界。严敦杰在指导王渝生写学位论文时,从选题、搜集资料和初稿完成,各个环节都花费了很大的心血。王渝生的硕士论文《李善兰尖锥术研究》,他说:“题目虽小,但要小题大作;题目集中一些,便于深入。”王渝生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的数学方法》,他说:“博士论文的题目要大一些,博士就要‘博’嘛;当然也要求深,既要全面,又要深入,特别是要有创见。”他把自己多年研究历法的心得和尚未发表过的手稿都毫无保留地给王渝生作参考。王渝生的论文写好后,他作出“体大思精”、“青出于蓝”的评语,给后学以很大的鞭策和鼓舞。

 

1982年4月,严敦杰作为中国传统技术展览的学术顾问赴加拿大多伦多工作,休息日都是在多伦多图书馆度过的。回国后,顾不上休息,又紧张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12月在广州突发脑血栓致半身不遂而住院。组织上派他的研究生王渝生去当地看望和照顾他,他躺在病床上,说话很困难,还断断续续地说:“给所里添麻烦了”,“我把你给耽误了”。真是感人至深!当病情稍有好转以后,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进行锻炼,手由不能动到能写出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到完全恢复写作,经历了十分艰苦的过程。从他生病到1988年12月23日在北京病逝的六年间,他还发表了中英文数学史论文三十余篇,并主编《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索引》一书。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1984年7月22日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中外数学史讲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严敦杰老先生在数学史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同时,他又指出:“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是不分家的,许多历法里就有很多数学。严老先生对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同样有非常高的成就。”严敦杰也这样对他的学生王渝生说过:“中国古代天算不分家,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必须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严敦杰不仅在中国数学史和天文历法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涉及的研究领域还包括航海技术史、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中外科技交流史和科技通史等。他在科学史特别是数学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著述一百余种,篇篇上乘;笔底三百万言,字字珠玑。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这许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治学和为人的光辉榜样,激励着我们把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推向前进。

 

【本文作者简介】

王渝生,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中国科技馆馆长、研究员。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华文化通志.数学卷》、《中国算学史》等,主编《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崛起》、《中国数学史大系》、《西学东传人物丛书》等,主译《跨越大洋两岸的文化科学交流》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优秀科技著作暨科技进步奖。曾获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奖励。

 

(本文摘选自科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数学卷. 第二分册》。)

 

 

 
联系电话:020-85280252 邮箱:nsyj@scau.edu,cn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版权所有: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历史遗产研究所 | 广州市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