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术动态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161期)
时间:2017-07-30 来源: 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作者: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161期)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办)

电子邮箱:zhsnh11@163.com  2017728

(星期五) 

 本期主编:孙祥阳   赵晓华

      (中国政法大学)


目录

 

一、【灾害与减灾要闻】

1、西北东北华北发生风雹灾害

2、黄淮江汉洪涝风雹灾害致12人死亡失踪

3、西南3省洪涝风雹灾情持续发展

4、西北华北遭受洪涝风雹灾害

5、第六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

6、全国社区减灾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7、巴西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代表团参观国家减灾中心

8、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帮助山西省做好严重旱灾救灾工作

9、农业部紧急部署第9号台风“纳沙”防御工作

二、【研究动态】

1、朱浒:赈务对洋务的倾轧——“丁戊奇荒”与李鸿章之洋务事业的顿挫

2、余新忠、陈思言: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百年来清代医疗史研究述评

3、刘胜男:《万国公报》与清朝光绪时期灾荒报道

4、房利:灾荒冲击下的乡村社会冲突——以近代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

5、张玉祥:从档案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新疆巴里坤大地震的赈灾对策

6、王启明:晚清吐鲁番义仓的设置与分布

7、夏方胜:环境资源经济: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研究

8、许玮: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环境状况与治理措施研究综述

9、仇立慧、耿占军、李苒、王建国:清至民国甘肃省旱灾时空规律研究

10、孙泽晨:明代保定军事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紫荆关为例    

三、【书讯】

1、陈跃: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2、高升荣: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

3、李娜: 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

四、【学术交流】

1、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大会通告(第二号)

 

 

一、【灾害与减灾要闻】

1、西北东北华北发生风雹灾害

发布时间:2017-07-17 09:00:00.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ywcp/0000000000024827.html

       7月13日以来,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遭受较强降雨袭击,局地伴有雷暴、大风、冰雹,其中冰雹最大直径达3厘米,瞬间风力达8级,造成玉米、小麦、洋芋、枸杞、硒砂瓜等作物受灾。截至7月17日9时统计,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8省份42市105个县(市、区)91.5万人受灾,1人死亡,3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4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3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29.7千公顷,其中绝收10.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具体灾情如下。

       据河北省民政厅报告,秦皇岛、邯郸、邢台等6市19个县(区)22.2万人受灾;3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5.8千公顷,其中绝收1.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据山西省民政厅报告,阳泉、运城、忻州等4市10个县(市)8.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4千公顷,其中绝收1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500余万元。

      据辽宁省民政厅报告,丹东、营口、铁岭等4市7个县(市、区)10万人受灾,2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7.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00余万元。

       据吉林省民政厅报告,长春、四平2市3个县(区)近260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据黑龙江省民政厅报告,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等10市22个县(市、区)7.9万人受灾;近1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33.5千公顷,其中绝收1.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据陕西省民政厅报告,西安、铜川、咸阳等9市23个县(市、区)20.4万人受灾,1人死亡;8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5千公顷,其中绝收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

        据甘肃省民政厅报告,兰州、白银、天水等5市15个县(区)17.4万人受灾,4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24.3千公顷,其中绝收2.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报告,吴忠、固原、中卫3市7个县(区)4.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4千公顷,其中绝收2.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4500万元。

2、黄淮江汉洪涝风雹灾害致12人死亡失踪

发布时间:2017-07-20 09:00:00.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ywcp/0000000000024901.html

       7月17日以来,黄淮、江汉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雨天气,局部还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导致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5省遭受的洪涝、风雹灾害持续发展。截至7月20日9时统计,上述5省26市57个县(市、区)56.8万人受灾,11人死亡,1人失踪,9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1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00余间房屋倒塌,33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30.5千公顷,其中绝收7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具体灾情如下。

        据江苏省民政厅报告,南通、淮安、盐城等5市11个县(市、区)近7400人受灾,1人死亡;15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4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00余万元。

       据山东省民政厅报告,青岛、淄博、枣庄等6市13个县(市、区)26.4万人受灾;1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9.8千公顷,其中绝收1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700余万元。

        据河南省民政厅报告,郑州、洛阳、平顶山等12市25个县(市、区)25.4万人受灾,10人死亡,1人失踪;2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7.1千公顷,其中绝收2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400余万元。

       据湖北省民政厅报告,宜昌、襄阳2市5个县(区)和神农架林区3.6万人受灾,7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近100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4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6千公顷,其中绝收3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据陕西省民政厅报告,延安市延长县、洛川县5800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00余万元。

3、西南3省洪涝风雹灾情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26 09:00:00.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ywcp/0000000000024989.html

       7月23日以来,西南部分地区出现的强降雨导致四川、贵州、云南3省遭受的洪涝、风雹、泥石流灾害灾情持续发展。截至7月26日9时统计,上述3省15市(自治州)25个县(市、区)7.7万人受灾,1人死亡,1人失踪,2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12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9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4.8千公顷,其中绝收1.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800余万元。具体灾情如下。

        据四川省民政厅报告,成都、德阳、绵阳等7市(自治州)11个县(市、区)4.3万人受灾,1人失踪,2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12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近8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千公顷,其中绝收3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

        据贵州省民政厅报告,六盘水、毕节、黔西南3市(自治州)6个县(市)1.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00余公顷,其中绝收近3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曲靖、楚雄、红河等5市(自治州)8个县(市)2.1万人受灾,1人死亡;1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7千公顷,其中绝收5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00余万元。

4、西北华北遭受洪涝风雹灾害

发布时间:2017-07-27 09:00:00.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ywcp/0000000000025029.html

       7月24日以来,华北、西北等地部分地区遭受强降雨袭击,局地还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26日,甘肃东南部、陕西北部、山西中南部出现分散性暴雨或大暴雨,甘肃定西、山西晋城局地降雨量140-158毫米,上述地区最大小时雨强60-90毫米。受此次强降雨影响,无定河、大理河、小理河出现超警戒洪峰;陕西子洲县县城饮用水源地清水沟水库水坝溃坝,县城供水中断;子洲县城低洼地段积水严重,其中地势最低的子洲县医院,积水最深时达2米;绥德与子洲县城和部分乡镇的电力、通讯中断;包西铁路和太中铁路部分线路中断。截至7月27日9时统计,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5省(自治区)18市(自治州)52个县(市、区)41万人受灾,1人死亡,2人失踪,7.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00余间房屋倒塌,近2600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45.7千公顷,其中绝收4.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具体灾情如下。

        据山西省民政厅报告,太原、大同、长治等9市30个县(市、区)18.9万人受灾,1人死亡,1人失踪,7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200余间房屋倒塌,15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0.4千公顷,其中绝收2.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据陕西省民政厅报告,榆林、咸阳、延安3市13个县(区)21万人受灾,1人失踪,7.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3千公顷,其中绝收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

        据甘肃省民政厅报告,定西市临洮县、漳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5600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余公顷,其中绝收近1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

       据青海省民政厅报告,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南县2400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千公顷,其中绝收1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00余万元。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报告,银川市兴庆区、吴忠市盐池县和同心县2100余人受灾;近1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900余公顷,其中绝收3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近400万元。

5、 第六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

发布时间:2017-07-13 18:23:24.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jzdt/0000000000024704.html

        2017年7月12-13日,第六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白向群出席会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等上合组织成员国紧急救灾部门代表及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代表应邀参会。中方代表团由民政部、公安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公安消防、海事等部门和单位代表组成。

        这次会议是继2008年之后,中国第二次主办上合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会议。顾朝曦副部长在讲话中说,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地缘相近、利益相关,地震、洪涝、干旱等灾害多发频发,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近年来,上合组织各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坚持开放包容原则,以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为优先方向,加大相互支持和互信,在紧急救灾方面开展了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了各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协调水平和行动能力,为有效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促进各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会议期间,与会各方交流介绍了2015年8月第五次上合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会议召开以来,各国尤其是边境地区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灾害应对和合作情况,就进一步深化灾害信息共享、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合作交换了意见。会议签署了会议纪要,对未来进一步深化上合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领域合作做出安排,并商定第七次上合组织成员国边境地区紧急救灾部门领导人会议将于2019年在俄罗斯举办。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救灾物资储备库,考察了蒙牛集团企业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情况,并观摩了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6、全国社区减灾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7-07-20 10:20:19.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jzdt/0000000000024884.html      

        7月18日,民政部救灾司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社区减灾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民政厅(局)救灾处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救灾处负责同志和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同志,以及救灾司和国家减灾中心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殷本杰副司长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做好社区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他在回顾近年来社区减灾工作在能力建设、队伍建设、社会力量参与、资金投入等方面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社区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足,提出要在联合开展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分步实施示范社区动态调整、提升社区减灾能力短板、改进社区减灾宣传教育水平、促进应急救灾与社区减灾相结合等五个方面,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工作,并就2017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会上,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戚锡生致辞,介绍了江苏在社区减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陕西、宁夏、青岛等省市民政厅(局)有关同志围绕近年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社区减灾工作思路作典型发言。与会代表还就现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讨论,为下一步修订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7、巴西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代表团参观国家减灾中心

发布时间:2017-07-24 09:30:20.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jzdt/0000000000024943.html

      双方进行会谈

        2017年7月20日下午,巴西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主任奥斯瓦尔多˙莫赖斯先生及巴西驻华使馆代表一行3人访问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庞陈敏接待了来访。国家减灾中心杨思全总工程师、民政部国际合作司综合处高昆副处长、国家减灾中心数据中心等部门代表参加了会谈。

       庞陈敏主任对奥斯瓦尔多˙莫赖斯先生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中国政府灾害预警管理和发布制度以及今后国家综合减灾理念和工作举措。并介绍了减灾中心在灾害信息管理、灾害风险与损失评估、灾害遥感监测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与技术特色。奥斯瓦尔多˙莫赖斯先生介绍了巴西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与未来建设情况。最后,双方均表示,中国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与巴西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虽然在职能上各有侧重,但共同承担着减轻灾害风险的任务,具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未来可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中巴双边机制推动防灾减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8、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 帮助山西省做好严重旱灾救灾工作

发布时间:2017-07-26 17:00:00.0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jzdt/0000000000024999.html

       7月26日17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山西省严重旱灾给受灾群众造成的生活困难,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据山西省民政厅报告:今春以来,山西省吕梁、朔州、忻州、大同、临汾等地降水量与往年相比明显偏少,春夏连旱,多个县市遭受多年未遇的严重旱灾,农业生产严重受阻,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一定困难。截至7月26日16时统计,旱灾造成吕梁、大同、忻州等6市41个县(市、区)285万人受灾,113.5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540.7千公顷,其中绝收87.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

      灾情发生后,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娄阳生先后作出批示,省民政厅于7月20日启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Ⅲ级响应,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赴重灾区核查灾情,指导抗旱救灾工作。7月26日,省财政厅、民政厅安排下拨省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500万元,帮助受旱重灾县市开展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各地及时启动本级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多部门协力做好旱灾防御和应对工作,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9、农业部紧急部署第9号台风“纳沙”防御工作

时间:2017-07-28  来源:国家减灾网

网址:http://www.jianzai.gov.cn//DRpublish/jzdt/0000000000025040.html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年第9号台风“纳沙”目前位于我国台湾省台东县东南方海面上,将于7月30日白天以台风级登陆或擦过台湾南部沿海,31日夜间在福建中南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以强热带风暴级登陆。第9号台风“纳沙”登陆利于缓解近期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高温天气,但同时带来的强风暴雨可能对农(牧、渔)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第9号台风“纳沙”防御工作,要求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农业部门切实做好台风防御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及早安排部署。当前正值南方中晚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畜牧业生产和伏季休渔的重要时期,第9号台风“纳沙”带来的强风、大浪、暴雨将对农(牧、渔)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各级农业部门要坚持稳粮增收的目标不动摇,立足抗灾夺丰收,自觉把防范第9号台风“纳沙”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紧迫任务,及早安排,广泛动员,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组织、人员、责任、物资到位,确保广大农(牧、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海洋、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商,密切关注第9号台风“纳沙”移动路径、强度和天气、海浪变化,分析研判对农牧渔业生产的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防御台风技术措施。渔业部门要第一时间将台风路径、大风、大浪等预警信息通知到相关海域的渔船和人员,及时报告渔船进港、渔民撤离上岸、渔政船待命等防御准备情况。强化灾情调度,及时收集、核实、反映灾情,确保信息畅通。

        推进科学避灾。立即动员相关海域作业渔船和养殖人员尽快回港或就近避风、避浪,及早加固维护渔港设施和堤坝,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组织农民抓紧加固果树、大棚和畜禽圈舍等农业生产设施,抢收已成熟作物,减轻灾害损失。及时清理疏通田间沟渠和畜禽场排水系统,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指导农垦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搞好生产恢复。及时组织专家核查评估灾害影响,分行业、分作物制定生产恢复技术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和指导农(牧、渔)民开展生产自救。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及时排涝除渍。搞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指导农民搞好补种改种。做好补栏畜禽种畜调运,指导受灾养殖户及时补栏。尽快修复台风损毁的港口、堤坝、渔船、鱼塘和养殖设施,帮助养殖户及时补充被冲走的鱼苗。加强灾区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做好灾后消毒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防止灾后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农作物病虫害暴发流行。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对参保渔船等设施和农作物尽快定损、理赔。


二、【研究动态】

1、赈务对洋务的倾轧——“丁戊奇荒”与李鸿章之洋务事业的顿挫

【作者】朱浒

【期刊】《近代史研究》2017年04期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很少注意到,李鸿章推动下的洋务建设在19世纪70年代历经了一次很大的波折:从前半期的高歌猛进,到后半期的停滞不前。在这一进程中,来自“丁戊奇荒”的冲击,是个十分突出的因素。由于清政府的财政窘境,使得这一时期的西征军务、洋务建设与赈灾活动之间,出现了复杂的博弈局面。而在朝廷力保西征军务的格局下,赈务最终对洋务建设形成了极大的挤压。这一事例表明,关于洋务运动本身,特别是洋务建设的具体进程,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挖掘的丰富内容。此外,虽然军务、洋务和赈务通常分别被归入政治、经济和社会范畴,但在三者发生复杂互动的情况下,只能从实践出发,抓住以政治属性为中心的认知线索,才能勘定此三者在资源分配上的境遇。

2、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百年来清代医疗史研究述评

【作者】余新忠、陈思言

【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近代中国的医史研究发展至今已近百年,研究者的学科构成和研究取向都经历了重要转变。其研究的不仅是医学理论与技术的演变,还有社会文化的变迁,研究者也不再限于医学内部,而成为以历史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界共同的关注。清代医疗史研究可谓是中国医史研究的一个缩影,多角度审视其流变,便可发现其存在的局限与进展的空间。本文对近百年清代医疗史研究做一概览性的梳理,力图在国际医史研究的脉络中审视其历程、特征以及意义与趋向,认为打通学科壁垒,以跨学科的视野和理念,在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创建相对独立的医史学科,无论是对医学还是历史学深入发展来说,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万国公报》与清朝光绪时期灾荒报道

【作者】刘胜男

【期刊】《青年记者》2017年09期

【机构】防灾科技学院

【摘要】早在明朝时期,不少地方就出现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清朝也不例外,这些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东方国度。来华传教士创办了多家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新式媒介,报纸随之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停刊时间恰恰与清朝光绪时期相吻合,光绪帝在位期间,灾变频繁,灾情异常严重,《万国公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灾害报道及呼吁灾荒救助的任务,正是在《万国公报》持续的、大力的宣传和不遗余力的灾荒救助中,西方的赈灾先进理念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救灾实践中,折射出耶儒互动的过程。

4、灾荒冲击下的乡村社会冲突——以近代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房利

【期刊】《中国农史》2017年02期

【机构】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近代淮河流域,几乎连年灾荒,自然灾害在不同程度上对乡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破坏,民众生活困苦不堪。为了生存的需要,群体之间常引发争夺紧缺资源的社会冲突。在淮河流域,灾害引起水资源、粮食资源以及税租征收等方面的社会冲突。这几种社会冲突类型都与乡民的生计和经济收入直接相关,其社会冲突仍以经济斗争为主,是灾民求生存谋生计的无奈之举。鉴于此,灾害发生后,灾民的救灾安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灾民无以为生,社会势必冲突不断。因此,灾害的有效防治和救助就成为各级政府和民间社会的重中之重。 

5、从档案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新疆巴里坤大地震的赈灾对策

【作者】张玉祥

【期刊】《档案学研究》2017年02期

【机构】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巴里坤地处新疆天山北路东部地区,被誉为"新疆咽喉"。巴里坤是清代新疆地震多发区。其中,清代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至初五巴里坤爆发了7.5级大地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宫中朱批奏折档、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中朱批奏折档、道光朝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等至少14份清宫藏地震档案极为翔实地记载了此次大地震的相关事宜。这在清代新疆地震史乃至清代全国地震史上堪称罕见。笔者据以上档案等概述了新疆巴里坤大地震的情况,论述了清廷采取的抚恤灾民、官员捐廉、借贷银两、捐款修城、派拨兵遣、起用废员、提拔官员等赈灾对策,进而剖析这些对策的利弊,从而使我们借鉴其合理对策且警惕其不妥对策,这对当今的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晚清吐鲁番义仓的设置与分布

【作者】王启明

【期刊】《中国农史》2017年02期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摘要】文章利用《清代新疆档案选辑》等档案资料,着重就晚清吐鲁番义仓的设置(背景、时间、仓廒、谷本与加息章程等)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考证,指出吐鲁番义仓大概经历了光绪十年老新两城汉回义仓的设置,光绪二十五年老城、托克逊、牙木什与鲁克沁四处缠民(维吾尔)义仓的设置,以及从光绪二十九年鄯善设县起,历经“议分义粮”与肢解鲁克沁义仓形成新义仓三个阶段。至光绪末年,吐鲁番盆地总共形成了23处义仓,除位于城关地区的汉民与回民义仓各2处外,其余19处主要分布于维吾尔居住的广大乡村,并使之成为当地维吾尔社会新的社会救济组织之一。 

7、环境资源经济: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研究

【作者】夏方胜

【期刊】《中国农史》2017年03期

【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临大海,河网密布,湖泊成群,良好的水域结构铸就了优越的渔业生态环境。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资源不胜枚举,海淡水品种一应俱全,大多数可作为食物和药材利用。渔业生产方式各种各样,捕捞方法繁多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养殖和栽培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创新。渔民阶层的兴起使得大量捕采到的渔业资源进入市场流通,这一方面推动了渔业生产的专业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商品化,两者共同影响着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经济的发展。

8、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环境状况与治理措施研究综述

【作者】许玮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3期

【机构】中国林业出版社

【摘要】通过对北京地区民国时期的森林环境、水资源环境、人居环境、农业土地利用、灾害情况等方面的历史文献进行搜集和综述,挖掘民国时期北京的环境治理法规和措施,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线索和理论依据。

9、清至民国甘肃省旱灾时空规律研究

【作者】仇立慧、耿占军、李苒、王建国

【期刊】《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机构】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以甘肃省灾害史料为依据,对清至民国期间旱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比较频繁并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有些旱灾持续时间比较长;受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旱灾在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并表现出多季连旱的特征;从旱灾发生的周期来看,160年为甘肃省旱灾变化的主周期,75年为次周期;在地域空间分布上,陇中旱灾频次最高,其次是陇东,陇南和河西地区旱灾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少,而甘南最少;旱灾以中灾和重灾次数最多,并常与水涝(或暴雨)、冰雹等多种灾害相继发生或交替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受灾程度。旱灾的发生与甘肃省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10、明代保定军事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紫荆关为例

【作者】孙泽晨

【期刊】《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机构】安徽大学历史系

【摘要】据史料记载,明初保定山区森林覆盖率极高,高山密林也曾是明代北部边防的天然屏障。自成祖北迁后,保定山区的军事建设极为频繁。作为京师噤喉所在,紫荆关一带的军事建设规模最大,力度也最强。各种形式的军事工程占用大片林地,驻军的日常生活亦需经常采伐林木,导致保定山区的森林面积在整个明代呈现出不断缩减的趋势,至明中后期紫荆关附近已出现大面积荒山。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下游水灾频发。有明一代,保定山区的森林保护始终让位于军事建设。生态环境遭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其负面因素深深影响到了后世。


三、【书讯】

1、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作者】陈跃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内容简介】陈跃的这本《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在尽可能占有档案、方志、实录、调查报告和游记等史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史学的实证考察,引用统计方法,分析有清一代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管理政 策变化、东北人口的变迁、东北农耕经济的发展、东 北生态资源的利用、自然灾害发生等因素对东北地区 生态环境的影响,力争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务求史料真实,结论客观可信。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东北地理区位与清代以前生态环境概述

第一节 东北地理区位

一 清代东北地区的范围

二 自然地理条件的整体性

三 自然气候的多样性

四 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第二节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特点

一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概述

二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特点

第二章 清初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

一 东北北部、东部和辽东半岛的人口向辽河东岸地区集中

二 东北南部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新变化

三 战争对辽河两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清人关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缓慢复原

一 迁都京师与“从龙入关”

二 辽河东岸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 辽河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辽东招垦令”的实施与辽东经济恢复

一 “辽东招垦令”的颁布

二 “辽东招垦令”的实施

三 辽东经济的缓慢恢复

四 复合式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封禁前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与流人、流民的进入

一 “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

二 柳条边的修筑

三 流人的进入与开发东北

四 关内移民的进入及其经济活动

第二节 城镇缓慢恢复与农田增加

一 城镇恢复与兴起

二 旗地的增加

三 民地的增加

四 从旗民互垦到旗民分界

第三节 四大围场和三大官牧场的设立

一 木兰、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四大围场的建立与管理

二 养息牧、大凌河和盘蛇驿三大官牧场的设立

三 皇室与满洲贵族的狩猎活动

第四节 封禁前东北生态环境变化

一 东北人文环境的扩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二 围场、牧场的设立与一定范围内环境的保护

第四章 封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封禁政策的实施

一 封禁政策颁布的背景

二 封禁政策的颁布

三 封禁政策的实施

第二节 清皇室与贵族垄断东北资源

一 盛京内务府皇庄

二 贡山、贡河与贡江

三 官采人参制度

四 皇室对貂皮、人参和东珠的垄断

第三节 东北地方特殊机构的经济活动

一 盛京总管内务府

二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三 布特哈总管衙门

四 东北三将军衙门

第四节 关内流民在东北的经济活动

一 关内流民的垦殖

二 关内流民的私采

三 关内流民的私伐与偷猎

第五节 耕地的扩展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 京旗屯垦与旗地增加

二 官牧场及官荒的初步开垦

三 农业生态的扩展与原始生态的缩小

第六节 自然灾害频发与赈灾救济

一 自然灾害频发

二 赈灾救济

第五章 弛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清朝弛禁与移民的拥人

一 从严禁到弛禁

二 移民大量涌入

第二节 官荒局部丈放与森林、草原生态的破坏

一 奉天官荒的部分丈放

二 吉林官荒的局部丈放

三 黑龙江官荒的局部丈放

四 热河及东三蒙地区的局部丈放

五 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

第三节 城镇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一 城镇的增加与繁荣 二 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第四节 清政府管理下的森林采伐

一 政府建筑工程对森林的采伐

二 政府管理下的商业采伐

三 森林资源的减少

第五节 珍稀生态资源的锐减

一 虎、貂等动物资源

二 人参、甘草等野生药用资源

三 东珠、鲟鳇鱼等珍稀水产资源

四 禁山的维护与最终解禁

五 资源锐减与采贡制度的名存实亡

第六章 解禁后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解除封禁与人口剧增

一 清末东北局势新变化

二 解除封禁与移民实边

三 全面放垦与人口剧增

第二节 朝鲜流民对东北资源的开发

一 清朝前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中国东北

二 清朝中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中国东北

三 清朝晚期朝鲜流民大量进入中国东北

第三节 俄国、日本对中国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一 俄国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二 日本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三 东北森林资源的消损

第四节 东北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

一 水土流失加剧与洪水泛滥

二 草原沙漠化出现

三 河道淤浅与辽河水运的衰落

四 辽泽的消失与辽东湾海岸线的扩展

第五节 鼠疫等自然灾疫的暴发与社会应对

一 清末黑龙江捕獭风行与鼠疫的暴发

二 生态灾害的增多

三 政府与社会民众对灾疫的应对

总结

一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特点

二 影响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

三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经验

后记

2、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

【作者】高升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作为中心问题加以讨论,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农民的行为、乡村社会组织的运作,特别是制度性因素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其主旨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和水资源的关系,如何合理认识和对待人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地位问题。研究历史时期的乡村水利社会,尤其是总结古人在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今天正确处理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自然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 
第一节关中地区的自然水环境概况 
第二节地表水资源利用以渠堰修筑为主的河渠灌溉工程 
第三节地下水资源利用——井灌、泉灌 
第四节自然水环境变迁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自然水环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 
第二节自然水环境与农业耕作技术的选择 
第三节明清时期农田水利事业与农业发展 
第四节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管理 
第一节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与管理 
第二节农业用水管理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农业与其他水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节水事纠纷的类型与形式 
第三节水事纠纷的解决途径 
第五章制度水环境与地方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政府行为与地方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基层社会组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经济文化因素与水资源利用 
第四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诱发性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渭南地区水利碑刻资料选录 

附表1明清陕西干旱灾害统计 
附表2明清陕西水涝灾害统计 
后记

3、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

【作者】李娜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内容简介】《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以文本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唐诗中的柳树、桃花、杏花、牡丹、桐树以及白鹭、黄莺、乌鸦、萤火虫等典型动植物生态意象加以解析;留意关中节令以及春风春雨、秋雨秋风等气候生态在唐代文学中的书写;对华山、骊山、终南山、沪灞等关中山川生态意象进行个案阐释。全书或总览全绘,或条分缕析,从宏阔处观总貌,于幽微处探细节,在史料中究事实,于文学中采风貌,追忆了唐代关中的生态之美。透过本书在浏览唐代关中灵动、鲜活的万物生态画卷的同时,也得以体味唐人与万物结下的相依相恋关系,感受他们审美的乃至与物交融一体的诗意生态生活意识,从而在理性与感性的交互观照下,领略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的全貌。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唐代文学与关中生态综述
  一  官方主流意识下的唐代科考与关中生态
  二  唐人日常生活咏叹中的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
第二章  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
——??唐代文学中的关中植物生态书写
  一  关中典型植物生态意象书写
  二  唐代文学中的关中植物生态掠影
  三  移自关中之外的植物生态书写
第三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唐代文学中的关中动物生态书写
  一  关中动物生态书写
  二  作为贡品的外来动物生态书写
第四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代文学中的关中季候生态书写
  一  唐代关中春季生态书写
  二  唐代关中夏季生态书写
  三  唐代关中秋季生态书写
  四  唐代关中冬季生态书写
第五章  去岁干戈险,今年蝗旱忧
  ——关中生态失衡书写
  一  唐代关中生态灾害书写与生态观念
  二  唐代关中人为因素生态灾难书写
第六章  朝望莲华岳,神心就日来
  ——唐代关中山川生态与文学个案研究
  一  唐代华山生态与文学
  二  唐代终南山生态与文学
  三  唐代骊山生态与文学
  四  唐诗中的灞沪生态书写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学术交流】

1、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大会通告(第二号)

尊敬的同仁:

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大会将于2017年10月27-30日在中国天津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正式举行。热烈欢迎您光临发表精彩观点。为了顺利做好各项准备,现将相关事宜通告如下:

邀请函1

凡经审核通过了预注册的学者和小组,秘书已经寄发了确认邮件,敬请立即查阅,填写信息寄回秘书组邮箱。有些小组因集体注册未能提供每位成员的电子邮箱,请组长务必转告并尽快回复,以便及时获得正式邀请函,办理签证和订购机(车)票

申请参加本会的学者人数较多,因接待条件和经费所限,参会人数将控制在200人以内。若您在830日之前仍未回复和提供所需信息,将被理解为不拟参会,会务组亦将不寄送正式邀请函。

若有随行人员,请提前告知并提供随行人员信息,以便在邀请函上注明(您的签证可能需要)。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海外学者所寄发邀请函的彩色扫描件,可直接用于办理签证等手续。若有特殊需要,请立即告知我们。

主要日程2

时    间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10月26日

星期四

全天

报到

南开大学专家公寓

入住

南开大学专家公寓天津凤凰国际酒店

10月27日

星期五

上午

开幕式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全体合影

主题演讲(一)

下午

分场报告(一)

分场报告(二)

晚间

多学科对话(一)

10月28日

星期六

上午

主题演讲(二)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主题演讲(三)

主题演讲(四)

下午

分场报告(三)

分场报告(四)

晚间

多学科对话(二)

10月29日

星期日

全天

学术考察

天津市相关景点

10月30日

星期一

上午

分场报告(五)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分场报告(六)

下午

分场报告(七)

学会选举

闭幕式

晚间

答谢晚宴

10月31日

星期二

学者离会


 如您有迟到或提前离会等情形,敬请提前告知,以便于会议程序安排。

详细会议程序正在设计中,欢迎您随时提供宝贵建议。

住宿餐饮3

 1、住宿

酒店

距离

星级

价格

早餐

房间数

预订

天津凤凰国际酒店

约7公里免费接送

☆ ☆ ☆ ☆ ☆

280元/间/天

酒店免费提供

100

可提前在网上预订:

http://www.bgyhotel.com/index.php/web/hotel/hotel_index.html?h=26

南开大学专家公寓

校内

☆ ☆ ☆ ☆

318元 /间/天

自助付费

130

本人选择,通知会务人员帮助预订,入住付费。

注意事项:

    1)以上价格是会议主办方与酒店的谈判协议价。

    2)如您选择入住凤凰国际酒店,7月1日起可自行上网预订。预订时请您注明入住原因是参加南开大学国际学术会议(EAEH2017),以便享受优惠价格。

   3)如您选择入住南开大学专家公寓,请提前通知会务组人员,以便为您预留房间。房费入住登记时支付。

   4)因会场距离市区中心较远,且价格较高,不建议您入住市内酒店。若您因特殊需要自行预订其他酒店,敬请在提前通知我们,以方便联络。

2、餐饮

     1)早餐:所住酒店。

    2)午餐专家公寓(自助餐,免费)。

     3)晚餐:所住酒店。

    4)晚宴:会议统一安排(免费) 

学术考察(自费)4

时间:2017年10月29日,全天。

      主题一:天津历史文化之旅

      线路: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城市规划展——海河游船,约250元人民币(含交通、门票等费用)。

主题二:天津生态城市之路

线路:中新生态城——生态工业园区——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约250-300元人民币(含交通、门票等费用)。

考察费用在报到时交纳,由旅行公司根据您所选择的路线收取。

会务费(会议服务、资料和中午自助餐)5

1. 收费标准:

    现职人员800元/人

    博士候选人500元/人

    随行人员收费服务费500

2. 支付方式:到会注册之时由南开大学专派的财务人员收取。

抵达路线和费用6

    1.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首都机场 机场巴士(80元)天津天环客运站 TAXI(80元)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2.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AXI(80元)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3. 天津火车站——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天津火车站TAXI(70元)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4. 天津火车站南站——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天津火车站南站TAXI(90元)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5. 天津西站——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天津西站TAXI(80元)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请境外学者预订机票后,提前告诉我们机票的信息,以便必要之时提供帮助。

The Program Committee7

The Advisory Committee Members

Donald Hughes

University of   Denver

James Lee李中清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zhong Li李伯重

Peking  University

Ts’ui-jung Liu刘翠溶

Academia Sinica

Robert Marks

Whittier College

Satoshi Murayama村山聡

Kagawa  University

Donald Worster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Members from AEAEH&CSES

David Bello

Washington &   Lee University

Philip Brow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atsushi  Fujihara藤原辰史

Kyoto University

Hou Xuesong侯雪松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 Sciences

Andrea Janku

University of   London

Shiyung Liu刘士永

Academia Sinica

David Pietz

University of   Arizona

Akihisa  Setoguchi瀨戶口明久

Kyoto University

Dawei Tang唐大为

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 Sciences

Lihua Wang王利华

Nankai Universitry

Li Zhang张莉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Members from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Xiaohong Chao钞晓鸿

Xiamen  University

Sheng Fei 费晟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orong Gao高国荣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aoqin Han韩昭庆

Fudan University

Shen Hou侯深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Yongjian Hou侯甬坚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ueqing Mei梅雪芹

Tsinghua  University

Mingfang Xia夏明方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iming Wang王思明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Xingguang Wang王星光

Zhengzhou   University

Xiongsheng Zen曾雄生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ing Zhang张萍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Jiong Zhou周琼

Yunnan  University


 
联系电话:020-85280252 邮箱:nsyj@scau.edu,cn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版权所有: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历史遗产研究所 | 广州市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