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院农史研究室、岭南考古中心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合作的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新一期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标志着我院农史研究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同时也为历史系的考古实践教学提供了新途径。 广东英德市牛栏洞遗址自1996年发掘以来陆续在洞中发现了一批打制石器、少量磨制石器、陶片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其中,在洞中发现的水稻硅质体,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对本地区稻作起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牛栏洞遗址的研究,2009年底,在英德市暨学校老书记江惠生研究员的推动下,农史室主 3月26-27日,副院长倪根金教授带领人类学博士朱嫦巧讲师和科技史研究生黄俊豪赴英德考察了遗址的实际情况,与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省考古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英德市文广电新局等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员确认了此次的跨学科合作的具体工作安排,并参与了考古勘探、布方、工地安排及发掘开工仪式,确保考古工作顺利开展。 稍后, 近日,英德市政府召开发掘工作会,总结了牛栏洞考古发掘的最新情况。英德市政府充分肯定了此次挖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并希望牛栏洞遗址成为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下来。 (文/石蕴慈,朱嫦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