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历史系师生到陈家祠开展“景区管理与导游实务”实践教学
时间:2016-12-23 来源: 原创 作者:
 

6月1日上午, 2010级历史(文化旅游)全体同学在赵飞、谢萍两位任课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中山七路的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开展“景区管理与导游实务”实践教学。

此次实习得到了博物馆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毕业于我校外国语学院现为陈家祠专职讲解员的李小华师姐免费为同学们做了专业且生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解说。

一进大门便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木雕屏风,屏风上雕刻的题材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荣归故里、创大业儿孙永发、孟浩然踏雪寻梅、金殿赏赐、渔舟唱晚。屏风上雕刻的一个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这个福字里又包含“多”字和“寿”字,象征多福多寿。屋顶上的雕刻华美精致、因势象形、栩栩如生,龙头鱼身的陶塑脊饰鳌鱼,寓意古代陈氏子孙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一个变形的蝙蝠、两个铜钱象征“福在眼前”。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同学们都被设计者的智慧折服。在东厢展区里展出的茶柜等家具均形制独特、小巧精致,适合自梳女使用。何为自梳女?原来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些妇女为了反对家庭包办婚姻,往往通过“梳起”仪式(把头发绾成髻),立志独身,终身不嫁。民间称这些妇女为自梳女,又称为“姑婆”。姑婆独自生活,小茶柜上雕刻的“仙岩生玉女,佛井吐甘泉”,反映了姑婆的心境和追求。她们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她们经过怎样的抗争才能获得自由?李师姐的讲解引起了同学们的遐想。

李师姐介绍道,陈家祠最著名的景点是“三雕、二塑、一彩”,即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彩绘。墙上的挂线砖雕上雕刻着中国式小天使,留着发髻,穿上裤子,与西方金发碧眼、光着屁股的天使不同,可谓中西结合,一百多年前的人们已懂得洋为中用。聚贤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里面展示巧夺天工的象牙雕刻,其中著名的鬼功毬层层相套,共有九层,让游客们发出阵阵的惊叹声。展区内的广式绣品,石湾陶,木雕神轿,石雕百龙砚,剪纸,蚀花玻璃画更是精美得无法用词藻表达!

通过此次实习,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景点讲解技巧,了解到了广东地方宗族文化,还深深感受到了岭南建筑雕刻艺术的魅力,得到了艺术享受、美的启迪,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附件:

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即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历时二十年完成。它位于清代广州城西门外,,是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族人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广东各县陈姓宗族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仪事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纵横规整,严谨对称;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庭院优雅,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古建筑,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

1959年,陈家祠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工艺品。馆内分别陈列陶瓷、刺绣、雕刻等数十种类珍贵文物和反映岭南民俗风情的民间工艺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以“古祠流芳”入选“新世纪羊城新八景”。2006年更是被评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它闻名遐迩,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文/姚彩灵 图/赵飞)

 

 
联系电话:020-85280252 邮箱:nsyj@scau.edu,cn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版权所有: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历史遗产研究所 | 广州市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