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单位概况  前辈名人

卢永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16浏览次数:202作者:

  卢永根,男,水稻遗传学家。祖籍广州市花都区,1930年12月2日出生于香港。1953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1980年至1982年公派赴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留学。1983年5月晋升教授,1986年7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是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

  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研究。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专著(科学出版社,1978)。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进展。特别是他和他的助手张桂权教授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他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90多篇。1997年他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于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为我国农业的教育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要荣誉

1997年他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主要论著

1、 卢永根.关于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问题,生物学通报,1965 (5):1~3

2、卢永根.农作物的品种资源.农业科技通讯,1974(12):19~20

3、广东农林学院翁城分院:《杂交高粱的选育和栽培》,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74.

4、卢永根.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农作物品种资源.植物学杂志,1975,2(3):24~26

5、卢永根.小黑麦——一个禾谷类作物的优良新种.广东农业科学,1976 (5):25~27

6、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7、卢永根,曾世雄等.我国早籼稻矮生性基因源的表型表现和遗传传递的研究.遗传学报,1979,6(3):311~321

8、卢永根.水稻初级三体及其在遗传研究上的应用.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1(2):47~58

9、卢永根,黄清港等.北方水(陆)稻地方品种资源研究(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8~27

10、《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及分子细胞学研究》课题主持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01-2002.12

11、《栽培稻杂种不育的分子细胞学基础》课题主持人,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项目,2002.01-2004.12

12、《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广东省农业厅项目,2002-2007

13、《利用倍性不对称杂交创建特异新种质》课题主持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01-2005.12

14、《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课题主持人,国家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07.01-2010.12

15、《水稻分子育种种质资源库建设与种质创新》课题主持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01-2011.12

联系我们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https://tyb.scau. edu.cn lsyj@scau.edu.cn 020-85280252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